第05版:百姓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念鲁南大煎饼
马洪超
鲁南大煎饼吃起来很是香甜。 广 原摄

离家越久,越怀念老家的大煎饼。

千百年来,笔者老家鲁南地区百姓的主食是煎饼和稀粥。这种煎饼是用竹篾子推压着面糊在鏊子(直径约一米)上走一圈,经加热烙熟的一层薄薄面饼,技术熟练的主妇甚至可以把煎饼烙得薄如白纸,圆心部分色泽金黄、香气诱人。笔者记得,每当新煎饼一下鏊子,家里人往往会折上一个,无论是否就菜,吃起来总是那么香甜。

煎饼好吃不好烙。一是因为鏊子低。由于怕风吹影响火候,鏊子离地面只有十几厘米,在鏊子底下保证麦秸均匀燃烧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有时候,一不注意火就灭了,主妇们只得把麦秸放在火灰上吹火,一次不成就再吹一次,烙上百十个煎饼,一次又一次地吹火,烟熏火燎弄得人面目全非。

二是因为蹲坐时间长,身体很疲惫。由于鏊子高度偏低,人也要坐得很低,这样才方便添柴火和用竹篾子推面糊,等煎饼烙熟了,也方便起身揭煎饼。其实,烙煎饼在农村也是一件麻烦事,通常一个多星期才烙一次,所以每一次都得做出供家人吃10天左右的煎饼。烙这么多的煎饼,需要花费多半天的时间,累得人腰酸背痛。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烙煎饼是个技术活,有些心灵手巧的主妇烙出的煎饼又薄又脆、白里透黄,入口香甜,很受夸赞,甚至有邻居拿出自家的“厚煎饼”来以一换一。

尽管生长在一个以煎饼为主食的地方,笔者小时候却喜欢吃白面馒头或者大烧饼,总认为吃煎饼太土气,在同学面前没面子。记得上初二那年,在堂哥的帮助下,我从乡镇中学转到县城一所中学后,便开始了天天以煎饼、咸菜为主食的苦日子。

那时候,家里不富裕,每个星期的生活费不足以让笔者一日三餐吃学校食堂的馒头包子,只得吃家里带来的煎饼就咸菜。因为煎饼放上三五天之后,就不再酥脆,天气热的时候还容易发霉,所以第四第五天的煎饼会比刚出鏊子的口感差很多。一个星期的煎饼咸菜吃下来,痛苦不堪。每到周五放学,笔者会和同村另一名小伙伴飞奔来到公交车站,坐一个小时的中巴车回到镇上,由父母骑车接回家,家里提前买好的馒头和青菜让我吃得津津有味。周日下午三四点钟,再和小伙伴各自提着一包袱煎饼坐车回到县城学校。

后来,到外地求学读了大学和研究生,尽管吃不上家乡的那种煎饼,但也没有太多的想念,反而对天天能吃到馒头、米饭十分满足。直至参加工作结婚生子,父母从老家来到北京帮着带孩子。在和他们聊天时,听他们不时说起吃米饭感觉“没劲”、吃馒头总感觉没有煎饼香之类的话,心中想着念着家乡的烙煎饼。这时,笔者才猛然间感觉到,家乡那种刚出鏊子的煎饼是那么香甜,那么让人回味悠长。

前一阵,老爸自个儿回老家了,从电话中得知他在村里的集市上也能买到煎饼了,不仅有人工烙的,还有机器轧制的,他认为“还是人工烙的好吃”。老爸说,现在烙煎饼的主要是五六十岁的妇女,年轻女孩子没几个会的,可能是受不了这份苦。

看来,几十年后,人们还能不能吃到人工烙的煎饼,真有点不好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