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教育可以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在宁夏基层调查了解到,在宁夏,正在有更多的孩子走出教育的贫瘠地带。截至目前,宁夏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16所、专任教师8.5万人、在校生144.5万人,教育人口占全区人口的近四分之一。宁夏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体系,以“富脑袋”促进“富口袋”,从而实现“拔穷根”的目的。
学生营养餐的宁夏模式——
来之不易的“免费”午餐
“如果学校没有营养餐的话,就只能从家里带馒头或者饼子来吃了。现在我每天早上都能吃到一个鸡蛋,中午能吃上热乎的饭菜。”在宁夏固原市三营镇甘沟小学食堂,正在吃饭的六年级学生海雪开心地说。当天的营养午餐是牛肉炒粉条、清炒土豆丝和紫菜蛋花汤。
海雪的家距学校3公里,中午没有办法回家吃饭。她的父母亲都是农民,到了农忙时节更没有时间精心做饭,营养餐成了她能够吃上的最好的饭菜。
“每到周一、周二,孩子们吃得明显比周四、周五多一些。因为周末家里的饭菜油水不够,有的孩子就会饿着肚子来学校,所以吃得多一点。我们每天都公示原料价格和食谱,有的时候有结余就会给学生们发一次牛奶。”三营镇甘沟小学校长何万里告诉记者。
2012年春季,宁夏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开始实施,目前实施范围是11个县区及11个独立设置特教学校的学生。实施6年来,全区在“提标扩面”、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等方面的诸多做法和经验被全国学生营养办总结为“宁夏模式”向全国推广。
三营镇甘沟小学是营养改善计划试点之一。这所小学在校学生有362名,教职工18名,回族学生占75%。何万里介绍说,“食堂每天早上给每个学生发一个蒸熟的鸡蛋作为早餐,中午供应完整午餐,不发放替代品。每周有三天供应一菜一汤,两天供应两菜一汤”。
“宁夏模式”强调做好“两个加法”,努力提高学生营养水平。一是在膳食标准上,“中央加地方”,确保吃得好。营养餐的标准是每天5.6元,比国家4元的标准高出1.6元,超出部分和地方试点资金全部由宁夏承担,每年需1.2亿元;受益学生近25.6万人,其中国家试点范围16.1万人,地方试点范围9.5万人。二是在供餐内容上,早餐加午餐保证营养足。为农村学生和县城寄宿学生每人每天免费提供一个熟鸡蛋,为农村学生中午提供一顿合理膳食,实施早餐加午餐,做到安全、多样、营养、卫生。
在问及食品安全问题时,何万里表示,“学校统一从固原市原州区最大的一个蔬菜供应基地采购蔬菜,以保证蔬菜的新鲜,并确保蔬菜农药残留在标准范围内。米面粮油也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牛肉要经过严格的活检和冻检,以确保安全”。
学校还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膳食委员会,同时通过公开选拔食堂从业人员、由原州区疾控中心对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员工持证上岗制度等多种措施并举,确保食堂规范运行。从2015年起,学校实施了“明厨亮灶工程”。原州区教育局营养办主任杨永强告诉记者:“食堂内的贮藏间、洗菜间、操作间等都装有摄像头,师生可以看到食材加工的全过程。食堂的蔬菜和肉类一般一周供应两次,以确保食品安全、新鲜。”
“实时共享”的在线课堂——
云平台推动教育公平
在隆德县张程乡中心小学的录播教室,张程乡中心小学的学生正在和隆德一小的学生通过视频连线一起上语文课。“这样的录播教室一共有两个,录播教室可以让我们学校和县城最好的隆德一小实现课堂视频实时互动。”隆德县张程乡中心小学校长马欣灵介绍道。语文老师告诉记者,“我们每个星期大概有两节课在录播教室上,学生们可以通过视频听老师授课,还可以和视频那头的学生互动。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老师也可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
近年来,宁夏教育扶贫的一大重点在其教育信息化的建设。目前,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主要标志的各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宁夏教育云”服务和管理平台,让数字教育资源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整个学段全覆盖,校舍安全、扶贫计划、营养计划等都实现了“云”管理。
“三通”是指三方面的信息共享。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截至2017年5月,全区各级各类82%的学校都以不同方式实现互联网接入,为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网络全覆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全区中小学81%的教学班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生机比和师机比分别为9.91∶1和1.14∶1,并完成了教学点卫星数字资源全覆盖。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2016年实现全区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人人通”空间100%开通。目前,基础教育76%的中小学教师、41%的学生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
“两平台”是搭建宁夏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宁夏结合智慧宁夏八朵云建设,融合了教育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功能,完成了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云)建设。目前,平台已完成近10万教师、140万学生和2400多所教育机构的基本信息入库,各地原则上不再建设功能与教育云类似的信息系统,减轻了各地信息化建设压力,有效节约了建设资金。
马欣灵说:“目前学校已经全面接入了云平台,这个平台不仅有宁夏的教育资源,还接入了国家的教育资源。老师和学生实现了用户统一登录,老师可以使用云平台中的教案授课,学生可以随时在其中查找需要的资源。目前,我们学校还有两个计算机教室,可以满足学生们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同时,学校教师都实现了人手一机,随时可以查询备课资源。”
宁夏教育云涵盖了学前教育、中小学及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和社区教育,打通了个人终身学习的所有数据,实现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今年教育云还将建设在线课堂共享平台,开展“一校带多校”“网络名师工作室”和“网络教研”等教学应用活动,让更多山区、农村的偏远学校共享名校、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教育云让城市优质学校、教学名师与薄弱学校和教师牵手结对、共同发展,有力助推全区教育公平。
乡村孩子的“城市学校”——
新模式呵护升学梦想
记者来到六盘山中学时,是下午六点半左右。学校里的学生们刚刚结束一天的课程,大家都手捧书本,在校园里读书。这样的场面在其他省城的学校中已经很难见到了。来自彭阳县的高三年级学生会主席高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省城来读书,可以让我认识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拓展我的视野。大家都很优秀,会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
六盘山高级中学位于银川市,成立于2003年。学校专门面向宁夏中南部贫困地区择优招收农村初中毕业生,全部免收学费和住宿费,并发放生活补助。“可以说,六盘山高中的建立,相当于为宁夏中南部每一个县区建设了一所优质高中。”六盘山中学校长金存钰自豪地说。建校14年来,六盘山高中在宁夏南部山区九县区等地共招收初中毕业生22100名,2006年至2016年有十一届毕业生16036名,高考本科升学率达到96%,二本升学率连续10年保持在70%以上,重点大学升学率每年超过60%,有15395名学生考入本科院校,其中8607名学生走进重点大学,有36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我们学校目前有108个班,442名教职工,6000名学生。学校专门招收南部贫困山区学生,所招收学生全部免费入学,政府给每位农村户口学生每年补助1000元生活费,学校通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创建资助班,每年资助金额达1000余万元,受助学生达到80%以上。特别优秀、特别贫困学生每年可获得3000元至5500元的奖助学金,使来自山区的优秀学子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得到保障。”校长金存钰告诉记者。
晚上7点左右,记者跟随高乔同学来到了高三二班的教室,所有的同学都在上每天必修的“新闻课”。金存钰介绍说,“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天都在晚自习前观看新闻联播节目。六盘山高中虽然是一个封闭的校园,但是同学们的思想要是开放的。新闻是了解国家、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坚持关注三年的新闻,相当于读了一本百科全书”。
“能在六盘山高中读书,我感到非常幸福。如果按照去年的高考成绩来看,我们学校的成绩可以排到全区第三名。所以,我觉得考进了六盘山高中,就有一只脚已经迈进了大学的校门。目前我对自己非常有信心!”高乔说。
创新创业的“大舞台”——
职业教育拓展就业空间
正在学习当地剪纸艺术的杨玲玲,是隆德县职业中学学前教育专业高二年级的学生。在她的手上,一张普通不过的白纸,可以变化千百种模样。“我很喜欢自己的专业,我们除了学习理论课还会学习一些实操课程,把当地的非遗文化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我希望毕业之后能够升入高职继续学习,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幼教老师。”杨玲玲告诉记者。
隆德县职业中学是当地的一所职业高中,学校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中草药种植等10个专业,并根据学校实训条件及社会需求,新增旅游服务与管理、建筑装饰、家政服务与管理、会计电算化等4个专业,大力推进了产教结合。与此同时,还建设了峰台大型机械实训基地、山河中药材种植加工和花卉果蔬种苗繁育基地、神林农民工培训基地、工业产业孵化园区4个实训基地,大幅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
一走进学校,就可以听到校内广播在滚动播放当地的贫困学生资助政策和入学的具体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随时了解并熟悉具体的资助政策,附近的百姓也能听到,可以带动更多符合条件的孩子来上学。“学校给在校全日制学生每人每年免除2000元的学费,同时还为高一、高二学生每人每年发放2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在我们学校读书,学生可以不交学费,真正让每一个想读书的孩子都能有书读。”隆德县职业中学副校长陈耀辉说。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都市园艺专业的学生马兵来自贫困地区彭阳县。他告诉记者,“我父母都在务农,家里有三个孩子,我是老大。学校每年会给我两千多元的补助。我今年就要毕业了,已经找到了园艺公司的工作。我们学校会组织招聘会,帮助同学们都找到心仪的工作”。
“学院建有12个校内实训基地,113个真实和仿真环境实验实训室,136个校企合作兴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个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中国宁夏现代农业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副主任张萍告诉记者,“实训中心不仅承担着学生的教学任务,也是教师的科研平台,还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场所。2016年实训中心建成之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操作能力,大家边学边做,技能水平提升很快。我们的学生毕业之后很受欢迎,找工作比较容易。”
目前,宁夏已建成西部地区较大的职业教育园区和9个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全区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5.8%,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