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5月3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整治“开墙打洞” 优化社区服务
来 洁

最近,“开墙打洞”整治行动正在北京全面推进。“开墙打洞”必须整治,但便民消费也应跟上。如何构建品质更有保障、业态更加丰富、管理更加规范、布局更加合理的社区商业生态,对城市管理者而言是道不小的考题

最近,很多北京人熟悉的街边小店忽然不见了。小区居民楼下的水果店、早点铺、烟酒铺、房屋中介、理发店等五花八门的小店,有的把开放式门脸砌上墙后继续经营,有的则干脆关门了。带来这一变化的正是北京市全面推进的“开墙打洞”整治行动。

所谓“开墙打洞”,就是把楼房一层的居住用房或平房的门窗墙壁改造成商铺。因为居民区的房租、水电等比正规商用店铺便宜,又接近消费群体,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这种畸形的社区商业模式逐渐成熟、不断壮大。

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店,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因此一些人对整治“开墙打洞”不理解,认为原来热闹繁华的小街变得冷清了,还导致了生活不便,而且这些小本生意也不容易。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开墙打洞”必须整治,首要原因就是保证安全。不能因为做生意,就让房屋“骨折”成为危房。从建筑结构的角度来看,窗下墙拆除后,墙片的抗震承载能力、抗侧刚度、延性系数、破坏形态等均会显著下降。未经专业部门设计、加固的“局部拆改”,对结构构件的安全及抗震性都有较大损害,尤其是“开墙打洞”行为集中发生在楼房的一侧时,不仅对拆改部位有严重影响,也会降低整栋建筑的安全与抗震性能,进而影响整栋楼居民的生命安全。

其次,“开墙打洞”还衍生出诸多社会问题。如很多扩建的商铺加盖违章建筑、占道经营,挤占了人行道等公共空间。在居民楼一层经营的小餐馆还存在环境污染、噪音扰民以及治安方面的问题。

不过,整治“开墙打洞”也要统筹兼顾,既要管好城市的“面子”,保证建筑安全、社会治安、市容市貌,也要管好城市的“里子”,引导社区商业转型升级,让便民消费“不掉队”。毕竟城市管理中,宜居两字不能忘,便利的社区商业是城市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推动社区商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既要做“减法”,更要做好“加法”。在坚决“减掉”违法、非法的建筑之后,除了继续保留合法的商铺,更应着力“增加”优质的社区商业,从小摊贩、杂货店的粗放阶段迈向连锁店等更加规范的商业模式。

近年来,北京便民服务业态的连锁化率在逐年提高。蔬菜零售、便利店、早餐、洗染、美容美发等8项基本便民服务网点连锁化率由2015年底的24.3%提高到2016年10月底的29.4%。今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将实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建设提升1000个便民商业网点。

对北京的城市管理者而言,统筹兼顾做好城市管理,构建品质更有保障、业态更加丰富、管理更加规范、布局更加合理的社区商业生态,这道命题才刚刚开始。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