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人物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7年5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一线工人到技术“大咖”的张自飞——
锻造“魔盒”护神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图为张自飞(左上)指导团队成员检测设计产品样本。 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人物小传:

张自飞,甘肃天水华天电子集团七四九电子有限公司高级技术主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甘肃省首届“陇原工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参加工作以来,他成功完成了50多项高可靠军用开关电源的研制项目,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军事设备中。

2016年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几分钟后,张自飞收到了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发来的感谢短信。如今的张自飞,早已不再像当初那样对收音机、电视机里传出声音“惊奇不已”;这个30年前在甘肃定西山村里写信向父亲要收音机的小男孩不会想到,有一天他能与宇宙飞船结下不解之缘。

“话匣子”打开兴趣之门

为了满足他的好奇心,张自飞的父亲先后付出了3台半导体收音机的代价。小学五年级时,他第一次看到一个“盒子”里居然能发出声音,于是给父亲写信要收音机,“那时候一台收音机70块钱,刚寄来没几天我就拆开了,先后弄坏了3台”。

上初三时,张自飞在物理课上接触到电子技术知识,从此产生了浓厚兴趣。初中毕业后,张自飞上了七四九厂技校。国营七四九厂是天水华天电子集团前身,是我国最早从事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元器件研发、生产的企业之一。

1994年,张自飞进入国营七四九厂实习,每月只有38元生活费。“第二年成为正式工,收入也仅有180元。”就这么点收入,张自飞几乎全部投资到个人爱好上,用于购买电子零件和相关书籍,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技术,“1995年左右,我做出了第一部收音机,只能收到一个台。后来反复调试,最多能收到7个台。1996年,又做出了第一台电视机”。

亲手做出收音机和电视机,并没有让张自飞满足。“我心中只有一个梦想,要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最精美的产品。”

虽只是名工人,张自飞却对设计产品有了“野心”,想把自己的设计转换成产品。“刚上班时,非常羡慕技术人员可以坐办公室画图。自己虽然也干技术活,但没有创造性。”

为实现这个“小目标”,张自飞主动找技术组的人学习,帮着他们画图。“逐渐学习了设计方面的理论规则和技巧思路,学会按照原理图做线路板。”

20岁刚出头的张自飞在工友眼里是个“另类”,别人睡觉的时候他在看书,一天到晚琢磨设计原理图;曾经为了推算温控器设计原理,画过100多张图纸。“我日常工作中能接触到实际产品,又利用业余时间主动跟技术人员交流,再加上不断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很快。”

多年的痴迷与执着,为张自飞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功底。

临危受命攻关“魔盒”

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2004年春节前,一位技术人员离职后,留下做了一半的航空产品。“用户只提出产品使用要求,却没有任何样品参考,而且时间要求急。”厂领导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张自飞。

“腊月二十几号,大家都在准备过年,我每天都在加班设计绘制电路图。直到大年三十那天,终于基本完成。”从此,厂领导从一开始的半信半疑,到对张自飞刮目相看。

七四九厂的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电子信息等领域,并为国家“长二捆”火箭、“风云一号”卫星和“嫦娥”“天宫”“神舟”系列飞船等多项重点工程提供高品质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元器件。

2004年的一天,公告栏上贴出了一张神秘的“招贤榜”,招募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设计研制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电源变换器。

“那时我年轻气盛,于是主动请缨,开始了艰难的研制过程。”这款小型供电电压变换设备,不仅输出输入电压有特殊技术路径,还要求工作时不干扰其他设备,同时要在零下55摄氏度到零上85摄氏度的极端恶劣环境下稳定工作。这个前所未有的挑战让张自飞兴奋起来,“搞技术就得创新,做现成产品没意思”。

张自飞把这款闻所未闻的产品称为“魔盒”,一年多时间里,他每时每刻都在被这个“魔盒”折磨,整天脑海里奔腾着各种元器件和设计参数。“那段时间,吃饭掉筷子、上厕所栽跟头,披星戴月从车间走出来,回家都能走错门;画的图纸和编写的工艺流程文档摞起来有1米多高。”张自飞说。

2005年秋天,他怀揣6个“魔盒”样品来到北京,交给专家们检测。当各项技术指标达到项目要求时,一位老专家激动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能做出这样的电源变换器,真是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了!”

这时,张自飞才知道这个变换器竟是中国载人飞船回收着陆分系统中一个决定性的电源部件。“魔盒”之所以如此可贵,只因它是确保宇航员从太空返回万无一失的关键。

这一年,张自飞刚好度过而立之年。“作为一名普通工人,能参与中国人遨游太空的伟大事业,真是莫大的荣幸!”

倾力保障太空之旅

张自飞开始如饥似渴地钻研起航空航天技术。“设计航天产品必须精益求精。”在学习航天知识过程中,张自飞对人类航天史上一些失败案例格外关注,“事故绝不能在我们手里重演。特别是对于我所制造的电源变换器来说,没有达到百分之百可靠度就等于零,每一个元器件、每一个焊接点都必须百分之百完美”。

带着这种信念,10年来,张自飞和他的团队完成了50多次技术攻关,成功研制255项高可靠微电路模块和厚膜混合集成电路项目,申请国家专利23项,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军事设备中,助力“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十一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和“嫦娥”三号卫星首次月球表面软着陆,助力两大系列航天飞行器成功完成太空之旅。

许多人只看到张自飞研制出的产品完美无瑕,却并不知道背后的艰辛。在“嫦娥”三号相关产品研制过程中,热真空试验出现了高压放电的异常现象。

“航天产品管理非常严格,热真空试验环境复杂、过程较长,问题解决起来非常困难。”由于时间紧迫,张自飞在航天五院可靠性试验室昼夜工作40余天,那段经历让他终生难忘,“不分白天黑夜,吃住都在实验室,分析故障模式。每天只睡不到2小时,好不容易躺在床上,还因为腿抽筋摔了下来”。

排除故障的那天,张自飞如释重负,却浑身没有了一点力气,因劳累而突发“鬼剃头”病症,“我站在几位专家中间,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头,手心里却是大把大把头发”。

自从与航天产品结缘,张自飞的时间表里就没有了“按时上下班”和周末的概念,用他的话说,“要为航天事业争取更多时间”。“从事航天事业压力虽大,但压力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张自飞忙碌并快乐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