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城市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5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贸易中心转型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广州争当“创新主场”胜算不小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 杨
2017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上展出的高科技新产品博得了海内外宾客的喝彩。 本报记者 郑 杨摄

谈到贸易之都,广州当仁不让;可是说到创新之城、科技高地,在人们的印象中,广州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不过,广州要在科技创新上发力了。

自2015年起,广州将城市战略布局转向“枢纽型网络城市”,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其中重要的战略支点,广州由此谋划成为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场。通过大手笔整合优化城市创新空间等手段,广州正全力打造全球技术、产业、人才、资本等高端创新资源的吸附器和辐射源。在这一创新城市角力场中,广州能否胜出,人们拭目以待——

曾经,白云山、珠江水是人们对广州的固有印象。2015年起,“三大枢纽”(国际航运、航空、科技创新)逐渐取代“云山珠水”,成为广州官方阐述城市布局的新名词。去年8月,广州首次系统阐述“枢纽型网络城市”战略,提出实施“枢纽+”,举全市之力建设3大国际战略枢纽。

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是其中重要的战略支点——通过实施“枢纽+科技创新”战略,广州将打造全球技术、产业、人才、资本等高端创新资源的吸附器和辐射源,成为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场。

对标国际创新高地

日前,在2017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上,广州市委、市政府以“枢纽网络与科技创新”为主题,“秀”了一把科技创新成果——全球第一架载人无人驾驶飞机在广州起飞,迪拜已经下了500架的订单;中国的“Facebook Messenger”——微信在广州诞生,短短几年间,月活跃用户数量突破8亿人。另外,广州平均每天有7家高新企业诞生,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超过800万平方米,科技创新企业超过12万家……

其实,说到科技创新,在很多人印象中,广州与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北京、上海乃至大珠三角的其他两个中心城市深圳、香港都存在差距。

在探讨创新枢纽功能时,很多专家也不讳言这是广州的弱项。“三大枢纽建设是一个很高的发展目标。科技创新,这是广州最弱的一项。”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教授说。对比同为区域创新中心的深圳,他指出,“深圳专利方面有多项全国第一,超过了北京、上海;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投入也排在第一位,反映出深圳形成了由市场主导的或企业主导的形势,创新能力相对更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朱名宏研究员说:“目前广州聚集了近100万各类人才,是建设创新枢纽的有力保证,但这远远不够。深圳在这方面走在广州前面,高校的发展从原来只有一所深圳大学,发展到现在的16所,而且这些大学都非常高端化。广州高校很多,可以说聚集了广东省60%至70%的教育资源,但是星星很多,却没有月亮。”

事实上,广州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弱势所在,力图从全球城市体系中找寻标杆,弥补短板。“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首先要有目的地和节点。广州目前正在面向全球对标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和以色列的特拉维夫等国际创新高地,力争成为人才、智力、技术和资本等互动交流的重点城市。”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詹德村表示。

在詹德村看来,根据科技创新规律,广州必须具备4个硬条件:国际一流的研发机构、国际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国际一流的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体系、聚集一大批国际一流的大型企业,“从研发、转化、孵化到大企业都在这个地区聚集,才能称得上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打造科技创新走廊

日前,在广州增城,富士康公司投资的10.5代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破土动工,610亿元投资总额,成为广州改革开放以来单笔投资最大的先进制造业项目。

“开工的不是一座工厂,而是一座科技新城。”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在开工现场说,“我们带了100多家合作商来,全世界相关领域数一数二的设备、材料供应商在此聚集”。

就在一年前,世界500强美国思科公司中国创新中心总部落户广州。思科同样带来了小伙伴——东华软件等10家一流设备及软件商进驻。

从思科到富士康,再到GE国际生物园、微软创新孵化中心、仁孚汽车中国总部……最近一年,广州“俘获”了越来越多创新型全球公司的“芳心”。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文评价:“广州正从贸易中心变身创新沃土,迅速成为科学家、研究者与产业界共同研发高科技产品与创新的中心。”

国际创新枢纽“磁场效应”初显的背后,是广州大手笔整合优化城市创新空间的努力。“2016年,我们着力打造广州科技创新走廊,形成科技创新区域集聚的‘北斗矩阵’,推动广州高新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科学城、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生物岛、大学城、国际创新城等创新板块紧密联系,促进技术、人才、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广州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说。

放眼广州各区域,科技创新走廊上七大枢纽创新平台呈弧形排开,形成了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创新空间。国际创新项目不断落地生根,引领广州深入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

随着创新空间的形成、创新政策的优化,创新“短板”被逐渐加高。拿广州过去常被诟病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来说,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为广州的“一号工程”,高企呈爆发式增长,全年净增2820家,是2015年净增量的10倍之多,累计达4740家,居全国第4位。

另一常被诟病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问题也得到改善。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的优势,广州鼓励企业牵头组建了103家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2016年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470亿元,申请专利1438项;通过与中兴通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科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所合作,全年新增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6家。

担当“吸附器+辐射源”

全世界都在赶来广州开会。这是最近一年广州人感到的明显变化。

拥有17年历史的广州“留交会”从上届起正式更名为“海交会”(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从只面向中国留学人员,扩展为面向全球各类人才。大会吸引了20余名国内外院士、3000多名海外人才,带来了1000多个科技项目。

广州国际创新节聚集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近千名科技企业创始人、创客等,刮起了一场国际科技创新“头脑风暴”。“原本认为许多前沿技术是由西方或者硅谷引领的,但调研后发现,很多广州初创公司在前沿技术领域也在引领全球发展。”新加坡SGInnovat公司创始总裁史蒂夫·莱昂内说。

从海交会、国际创新节、国际投资年会到中以创新大会、中新知识论坛、小蛮腰科技大会……密集召开的国际会议让广州成为连接全球知识和人才的中枢。

广州市科创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广州正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高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首先是凝聚“最强大脑”,成为创新资源“吸附器”。目前,广州正深化拓展对外科技创新交流与合作,推动从“闭门造车”到“开门创新”转变。“引进来”,推进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等的交流合作;“走出去”,筹备在美国硅谷、波士顿和以色列特拉维夫设立以科技合作为主要功能的海外办事处,深化与科技项目和机构的对接,吸引创新型企业和人才来穗发展。目前,广州已实施267个国际合作项目,建成14个国家级、23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然后将全球汇聚来的创新要素快速辐射、分发,成为创新要素的“辐射源”。广州与佛山这对珠三角“最强大脑+最强工匠”组合,就是辐射源效应的体现。广佛两市宣布,将携手共建创新协同体系,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

聚集在广州的大企业也纷纷将创新触手向周边伸延。美国思科“牵手”广州建立思科中国创新中心总部后,已将工业互联网布局延伸至惠州等珠三角腹地。“我们希望在广州打造一个智慧城市的样本,进而延伸到珠三角及其他华南城市。”思科大中华区董事长兼CEO陈仕炜说。

总部位于广州的佳都集团,牵引出一条覆盖珠三角的创新产业链条。“一条地铁线路闸机价值1亿多元,给珠三角的配套企业带来2000万元的订单。据不完全统计,佳都集团每10亿元的智能化系统产值,可带动周边传统产业产值50亿元。”副总经理张少文说。

如今的广州,不仅向周边城市释放出巨大创新动能,更开始在全球化竞争中发挥智慧中枢作用。成立仅两年的玖的数码,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3000多家VR体验店,并在国外建立了研究院;UC浏览器出海数年,位列世界3大浏览器之一,服务15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

吸附器+辐射源,这就是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正确打开方式。广州转型发展风正好,路还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