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5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牢记历史使命 回应时代召唤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谢地坤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深刻阐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殷切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参加者,一年后重温这篇讲话,不仅认识到讲话高瞻远瞩、意义深远,而且更加感到,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与党中央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所以,我们必须加倍学习,认真探索,努力完成我们这个伟大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来自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具有如此鲜明的标志,是由近现代中国国情和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积弱积贫,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已经清楚地看到那种“师夷长技以制夷”式的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的失败,在经历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他们认识到要实现民族独立自强,国人的思想意识、文化观念、价值理念都必须改变,为此,他们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将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与此同时,十月革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旨在改造世界,为受剥削压迫的无产阶级服务。正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阶级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使其最适合于中国社会的需要,进而最终成为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方法应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充分说明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深刻改变了中国面貌。同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须臾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

对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必须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自觉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门类众多,有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分,也有热门学科与冷门学科的差异。但是,不论从事哪个领域哪个方面的研究,我们都应搞清楚为什么人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事业就是要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样,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而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顾自己闭门造车,自说自话。“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不辱使命,就应当自觉地树立为人民做学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理想,自觉地把个人学术追求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唯有这样,我们所做的学问才能受到人民的欢迎,才能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② 发展马克思主义,勇于回应时代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理论体系,所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此,恩格斯明确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我们今天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同时,就要立足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积极回应时代的挑战,努力发展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拿出能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理论支撑的理论成果。

应当看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道路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既要在实践中摸索,也要在理论上求寻。比如,如何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体制;如何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如何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等,这些问题在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是没有现成答案的。近几十年来,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深化。这方面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具体论断,针对重大和迫切的时代问题,全面客观地分析、研究,勇于回应各种各样的挑战,作出合乎我国具体国情和历史发展逻辑的决断,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新形势、新情况,因势利导,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此作出全面的理论诠释。同时,我们现在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如,当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各种思潮纷纭激荡;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出现新变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各种风险不断增加;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执政风险和考验集中显现等。这些都是关乎党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对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的解答,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以更好地指导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活动。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和发展,我们只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③ 坚定文化自信,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任何一个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都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之所以要强调中国元素,是因为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里面既有作为主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也包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源和西学东渐带给我们的国外文明的成果。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积累的智慧和知识,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只有确立文化自信,积极主动地继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才能不忘根本,真正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推进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与其他文明体系一道促进全人类发展。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要解决好“继承性、民族性”问题,同时也要注意体现“原创性、时代性”和“系统性、专业性”。这方面尤其要关注几个问题:其一,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由此就会不断涌现许多新问题,仅仅依靠以前的经验、方法不足以彻底解决。这就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问题为导向,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挖掘新材料、新内容,提出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提炼出有学理见解的新理论、新学说,努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其二,在注重国家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研究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自身的建设,不断探索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学习用学术语言总结和概括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做法,真正使建言献策与述学立论达到内在统一。其三,要注意学科体系建设均衡发展的问题,突出重点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培养和支持,要使我们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辅相成,让我们的学术成果既有为现实服务中的实践价值,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学术意义。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给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了良好环境,为我们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了源头活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畏艰辛、潜心研究,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用发展着的理论去指导发展着的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我们一定响应总书记的号召,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不辜负时代的召唤,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激发出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活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杰出人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