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财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5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77家上市公司公布业绩更正公告——
年报有漏洞,公司打“补丁”
本报记者 温济聪

上市公司2016年年报收官刚刚过去一周,不少上市公司就忙着给年报打“补丁”。截至5月9日14时,A股共有约77家公司发布了2016年年报业绩更正公告,更正内容五花八门。

在年报披露后,上市公司对年报打“补丁”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所谓打“补丁”,是指在上市公司年报公告披露后,对年报中发布的错误内容更正或对其补充完善,是一种对业已公开发布的年报报表补救的措施。

从更正和补充完善的内容来看,有的上市公司对其公司持股股东的持股数作出修正,有的是对年报中披露的净利润、营业收入、现金流量等财务数据作出更正,有的因公司证券代表或相关工作人员疏忽,将摘要内容录入错误而作出修改。更有甚者,将诉讼形成的债务错误地计入上市公司的非经营性占用资金,导致公司账面出现错误而修正,还有的上市公司将“元”和“万元”等数量单位书写错误而作出更正。

比如,生益科技在其2016年年报的“第四节 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中的主营业务分析、收入和成本分析中,主要销售客户及主要供应商情况”中的单位选定有误,误将单位“元”错选为“万元”。

又比如,部分上市公司的年报文本“穿越”回一年前。以先锋新材为例,在2016年的年报中把“本报告期(末)或本期末”等数据弄成了2015年年报数据。按照正确的年报文字表述,先锋新材2016年年报中所指的“本报告期(末)或本期末”应是“2016年度”,“近三年”应是指“2016年度、2015年度、2014年度”,但在先锋新材第一次发布的2016年年报中,“本报告期(末)或本期末”被设定为“2015年度”,“近三年”被定义为“2015年度、2014年度、2013年度”,这显然是年报编写人员在制定年报时图方便,直接套用了2015年年报的模板,从而造成了“穿越”回一年前的错误。

针对频现的种种上市公司年报“补丁”,国开证券研究部副总经理杜征征认为,上市公司年报是呈现其过去一年经营盈利状况、财务状况、风险和公司战略等的有效信息披露形式,是投资者获取上市公司信息的最主要来源之一。一份合格的年报可以反映上市公司良好的公司治理、经营状况以及专业水平和为投资者服务的态度。年报中频频出现“补丁”,是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投资者应对其高度警惕,避免差错选股和投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