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现代农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5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生稻高产村的秘诀
本报记者 童 政 通讯员 朱柳蓉
广西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农民正在播种稻种。

本报记者 周骁骏摄

走在广西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的田埂上,两边田间都撑起了一垄一垄的农用塑料薄膜,为村民们刚撒下的稻种保温。在这个“再生稻高产村”,湿润肥沃的土地正酝酿着下一个丰收。

“我家有5亩再生稻,亩产最高的时候能达到520多公斤哩。”种粮能手王良富说,“以前我们都种双季稻,一年两回插秧两回收稻,2012年的时候村里搞起‘超级稻+再生稻’一体栽培,看到人家种这个稻子收割一次后留下的稻茬又自己长出稻谷来,不用再去犁一次田、插一次秧,省时省力,我们就都种起了再生稻”。

“再生稻是在头季稻收割后,利用头季稻稻桩萌发出的再生苗培养生长水稻。它节省播种育秧、犁田和插秧等环节,节约生产成本和劳动力,具有生长期短、生产效益高等优点。”灌阳县农业局党组副书记文先发说,2015年11月份,广西农业厅组织专家对联德村2000亩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现场测产验收时,这里的平均亩产就达到了514.6公斤。再生稻大面积亩产超过500公斤在我国尚属首次。

精耕细作是联德村再生稻高产的秘诀。灌阳县对联德村的高产栽培示范基地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用种量、统一播种时间、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五个统一”管理措施,长期对该区域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免费给农户发放优质稻种和化肥,并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手把手地教给农户,使得这片土地良种、良法、良田“三良”配套,从而造就了这里的高产奇迹。

为了推广再生稻规模化种植,灌阳县在联德村所在的黄关镇与邻近新街镇3万亩的范围内建起了“神农稻博园”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在“神农稻博园”的超高产攻关区外,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3000亩的核心区、6000亩的拓展区以及21000亩的辐射区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千亩大户也不断涌现。

不同于单纯依靠劳力成本的精耕细作,这些机械化设施的前期投入大,对于半辈子跟土地打交道的农民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为了解决再生稻大规模种植的资金瓶颈问题,在县政府的引导下,联德村人与金融机构牵手共同发展再生稻种植。

2015年11月,灌阳县政府与农业银行灌阳县支行签署了《灌阳县政府风险补偿基金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引入“政府增信”机制,为符合条件的种粮户发放贷款。首笔“政府增信”贷款10万元发放给了专业大户周开林,支持其近千亩的水稻种植。“我们以前融资搞生产相当困难,现在有了‘政府增信’贷款,贷款搞生产发家致富不再是空想了。”周开林说。近年来,农业银行陆续发放各类贷款300多万元,支持联德村村民扩种杂交稻。

灌阳县是“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5年被评为广西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灌阳县培育了50亩以上粮食生产大户129户,经营面积达3.7万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