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5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漠碧波何处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发明
上图 王克海在自家的日光温室里操作水肥一体机。

下图 4月中旬的哈拉诺尔湖。

本报记者 陈发明摄

今年年初,在干涸半个多世纪后,位于甘肃敦煌戈壁深处的哈拉诺尔湖碧波重现,形成一片2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这表明,自2011年来,敦煌生态治理工程取得初步成效,也为下一步生态输水至玉门关、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和实现敦煌生态保护规划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3月份,一则《哈拉诺尔湖60年后重现》的新闻刷爆了朋友圈,不少游客也纷纷前往戈壁“看海”。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区西北30多公里的哈拉诺尔湖是党河与疏勒河两条内陆河汇流处的一个大型洼地,曾为疏勒河下游的河道湖。自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党河及双塔水库建成后,这个敦煌历史上最大的淡水湖泊彻底干涸。

“2011年,经国务院批复,总投资47.22亿元的《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启动实施。现在,多年干涸的哈拉诺尔湖形成水面、重现生机,说明敦煌生态治理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甘肃敦煌西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高级工程师孙志成说。

严管控,规划落地初见效

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紧临库姆塔格沙漠,年降水量仅42.2毫米,年蒸发量高达2505毫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敦煌流域人口持续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流域内的用水量大幅上升,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土地沙化和风沙侵蚀危及莫高窟文物以及敦煌文明,也直接影响着河西走廊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解决敦煌生态问题,关键是解决好水的问题。这是敦煌生态治理的答案,也是根本出路。

为此,自2011年《规划》实施以来,敦煌在严格管控地下水的开采上狠下功夫。

“在敦煌要打一眼井,作为县级市的敦煌市是没有审批权限的,必须上报酒泉市才能获批。实际上,近些年在敦煌已经禁止打井了。”敦煌市水务局局长孔爱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近几年,敦煌不仅没有新增地下水井,还关闭了318眼井。同时,敦煌党河灌区近几年共压减灌溉面积5.4万亩,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

各项监测数据显示,敦煌盆地地下水开采量由《规划》初期的9570万立方米减少到2015年的7450万立方米,基本达到了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7500万立方米内的《规划》近期治理目标。

月牙泉不仅是敦煌著名旅游景点,也是敦煌生态环境的“晴雨表”之一。2012年,敦煌市关闭了月牙泉周边82眼地下水井,月牙泉水位及水域面积变化逐步趋于稳定。据实测数据显示,月牙泉平均水深由2011年的0.82米提高到2016年的1.46米,水域面积由2011年的11.17亩提高到2016年的12.91亩。

对于地处党河、疏勒河下游的敦煌而言,一方面要严格节流,另一方面还得想办法开源。2011年以来,党河水库和疏勒河双塔水库始终确保入库来水量的15%至20%下泄河道用于生态补水。“明年,我们将关闭人口密集的七里镇附近的57眼饮用水地下水井,通过地表水净化来保证饮水。届时,每年能节约2000万立方米的地下水开采。”孔爱告诉记者,敦煌明年所有绿化用水都将来自处理后的中水。近几年,敦煌境内几个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每年都有变化,生态治理初见成效。

省出来,精打细算节水账

种了30年大棚蔬菜的王克海,设施蔬菜越种越精细,越种越轻松。

“以前施肥、灌水都是靠人工,现在用水肥一体化设备,一压按钮,10分钟就干完了。”王克海的两座日光温室位于敦煌市莫高镇苏家堡村,去年安装了水肥一体机,每套设备2.8万元,自己掏1万元,剩下的由政府补贴,“不仅省人工,还省水”。

站在自家日光温室的水肥一体机前,老王边操作边给记者算账,“最早种大棚,7天浇一次机井水,一次用15度电,大概就是60方水;现在用这机子,12方水能用一个月,每次10分钟,通过滴灌管道,植物吸收后,剩余的水又回到了池子里,可以循环利用”。

如今,在敦煌像王克海一样精打细算用水账的农户越来越多。早在《规划》实施之初,酒泉市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敦煌市水务局等单位就作过分析,敦煌缺水的原因,除了水资源禀赋条件差之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粗放用水造成的。因此,吸取各行业先进的技术改造输水、用水方式,可以让用水更加节约。

为此,近几年,敦煌大力推广以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垄膜沟灌、垄作沟灌等技术为主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2016年,敦煌在全市8个农业乡镇和农林场站落实高效农田节水技术面积24.66万亩。

“膜下滴灌节水技术每亩节水240方左右,垄膜沟灌、垄作沟灌每亩节水150方左右。”敦煌市农技中心主任全亚明告诉记者。同时,敦煌市加大农业产业调整力度,逐步压缩低效、高耗水的棉花作物种植面积,推广以葡萄、大枣、瓜菜等农作物为主的高效节水农业。据统计,敦煌市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07年的0.56提高到0.62,灌区净灌溉定额由2007年的522立方米/亩减少到415立方米/亩。目前,党河灌区棉花种植面积比《规划》实施前减少17.8万亩,葡萄种植面积比规划实施前增加近11.8万亩,农民年纯收入也由5306元提高到15311元,实现了节水增收双赢。

除了推广节水技术,敦煌市在灌溉用水上施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在全市2989眼机井上都安装了智能水表。“一眼井每年配额2万方水,自己省着也就够用了。”作为土生土长的敦煌人,马斌在敦煌黄渠镇流转了2600亩土地搞规模种植,全部用上了滴灌技术。几年下来,他对节水农业感触很深,“现在通过滴灌技术控制用水,2600亩地一年的用水量只有以前的一半”。

干下去,生态恢复可期待

“哈拉诺尔湖水面的形成,体现了《规划》实施的初步效果,但是不能忽视‘天帮忙’的自然因素。”甘肃省酒泉市党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副局长甘宜文说,近年来在全面实施灌区节水改造的同时,党河上游来水明显增多,是近十多年来少见的丰水年,下泄生态水量逐年增加,再加上近几年实施的河道恢复与归束工程逐渐发挥作用,沿途损失的水量较之以前大为减少,才有了戈壁“观海”的奇观。“但哈拉诺尔湖短暂形成的水面,并不是《规划》的目标,下泄生态水的最终目的地是经玉门关断面进入西湖。”

《规划》分两期实施,通过灌区节水改造、引哈济党调水、月牙泉恢复补水、敦煌市城市地下水源地置换、河道恢复与归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桥子湿地生态引水、水权建设及水资源管理基础八大工程的建设实施,合理配置党河水系、苏干湖水系及疏勒河干流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效益及承载能力。

自《规划》批复实施以来,酒泉市、敦煌市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组织实施了灌区节水改造、河道恢复与归束、水权建设及水资源管理基础等5项工程,敦煌市城市地下水源地置换、桥子湿地生态引水、引哈济党调水3项工程正在抓紧前期报批工作。截至目前,国家共下达敦煌生态项目专项资金19.2亿元,已实施的5项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97亿元,完成率88.4%。

到2020年,党河灌区地表水引水量不超过2.2亿立方米,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在6800万立方米以内,敦煌盆地地下水开采基本处于采补平衡状态,月牙泉水深提高到2米以上;敦煌盆地土地沙化、绿洲边缘天然(草地)生态恶化初步得到遏制,西湖水量稳定在3800万立方米以上。

“尽管《规划》实施6年多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还没有到拍手称快的时候,因为目前实施的灌区节水改造、河道恢复与归束、水权建设及水资源管理基础等一系列工程离总体目标还有差距,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甘宜文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敦煌生态用水问题,还需要解决敦煌资源性缺水问题和水资源承载能力不足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只有适度调水,就是通过实施引哈济党跨流域调水工程来完成,目前该工程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抓紧筹备。

同时,甘宜文表示:“目前敦煌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还需继续发力,水权改革需要进一步细化,群众节水意识也需要进一步提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