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5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城空巢 不能轻视
□ 李咏瑾

我们对父母的陪伴,不应拿他们的任劳任怨来交换

一次和朋友们讨论“同城空巢”的话题,有朋友急了:这怎么能算“空巢老人”呢?

印象中的“空巢”,须得留守于故乡。而现下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将父母接到了身边,还往往安顿在一处不错的居所,让他们享受着城市里的便利和医疗条件的同时,“只要想见面,随时都可以”。

真的“随时都可以”吗?

虽然住得那么近,而我和父母真正见面的时间少得可怜。除非重大节庆、彼此生日,或是遇上诸如“钥匙掉了”等小麻烦,还真想不起去敲门。

而我这一天天,又真的在为工作忙碌得无暇他顾吗?也不见得。下班之后常去健身,参加各种读书会,或是与朋友小聚、户外踏青,乍看之下充实得不得了,在这热闹的背后,可以想象父母同在一个城市里的小家,近在咫尺、却又是如何清寂。

在物质文明极大发展、养老保障几乎全面覆盖城市人群的今天,老人们“养儿防老”的传统需求已经悄悄地向“养儿伴老”方面进行转化。君不见许多父母一到周末就备上满桌的鸡鸭鱼肉,只为在电话里邀请子女回家吃一顿饭,还往往被忙碌的子女一口回绝。据一项数据调查显示,只有逾四成老年人与子女共同居住,其余的老人里95.5%一个月内能与子女见上一次面;另有7.7%的独居老人平均一年及以上才能与子女见一次面。

中国的父母大多是报喜不报忧,有时甚至有一种唯恐麻烦了子女的“客气”。很多父母直到身患重病,才不得不通知同城的子女。

青年和老年,从来不是两个割裂的部分,而是脉脉延伸的整体。父母也曾年轻过,用他们在青壮年时代的打拼抚育了我们,而我们终将走向衰老,并在衰老中越来越多地感知到父母现在身处“空巢”中的孤独。

培养老人们的生活爱好,让他们静能太极拳,动能广场舞,物质条件许可甚至还可以四处周游山水,但这只是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与子女相处的温馨与陪伴,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心理支柱,从这点上来说,我们除了对父母的物质赡养以外,“精神赡养”也必不可少。

日前,有专家呼吁开放重阳节的三天小长假,要求子女无论远近,多多陪伴“空巢”在家的父母,就很有引领意义。不要只等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将孩子送给父母帮助抚养的“功利型”团聚。我们对父母的陪伴,不应拿他们的任劳任怨来交换。在大力提倡“家风传承”的今天,我认为传承家风的第一步就是先回家陪伴父母。没有那种温情脉脉的相处环境,又何来纸上谈兵的家风传承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