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5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走出去”到“请进去”
□ 李 哲

中国文化要想顺利“走出去”,突破不同受众审美的障碍,不妨多从永恒主题入手,多讲人类共通情感的故事

过去10年里,在美国著名的“国际演艺协会年会ISPA”的推介演出平台上,只有一部中国戏剧作品入选。2015年,由青年视觉艺术家马良创排的装置艺术木偶剧《爸爸的时光机》被ISPA相中,并随后收到了英国南岸艺术中心、苏格兰国家剧院、美国中西部演艺联盟、美国国际创意艺术节等数十家境外主流艺术平台的商演邀请。

让人意外的是,这部成功“走出去”的戏剧竟是跨界导演的首部作品。该剧在入选ISPA平台之时,甚至还没有创作完成,评委们只是看到了整出戏剧的片段表演。这个现象让人深思,装置木偶剧《爸爸的时光机》为什么能够获得国际商演平台的青睐,中国文化如何能从“走出去”,变为“请进去”?

首先,永恒的主题拥有永远的市场。《爸爸的时光机》剧情极为简单,仿佛一本儿童绘本,讲述了一个让人一眼望穿的故事。科学家“马古几”发现自己年迈的父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为了帮助父亲重拾美好回忆,他创造了一台可以让时光倒流的机器。然而,告别的一刻终要到来,唯有“爱与亲情”永恒不灭。演出现场,观众们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啜泣流泪,父子情深的浓浓爱意打动了每个人的心。《爸爸的时光机》没有宏大叙事,没有曲折情节,没有华丽舞台,只有一个简单至极的小故事。但,这个小故事,它讲好了,讲到位了。父亲对儿子的宠爱与儿子想留住父亲的努力,被这出戏剧表达得淋漓尽致。

事实上,无论哪国艺术,“爱”总是永恒的主题。经过时间淘洗留下来的世界经典艺术,大多都在表达爱情、亲情等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纵观当下口碑良好、传播广泛的艺术作品,仍是如此。中国文化要想顺利“走出去”,突破不同受众审美的障碍,不妨多从永恒主题入手,多讲人类共通情感的故事。

其次,创新的表达是受众对当代艺术的期望。《爸爸的时光机》演出刚刚开始之时,许多观众都觉得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演员在哪,听不懂一句台词。作为国内首部大型装置木偶剧,《爸爸的时光机》的主要演员全是等人尺寸的机器人木偶,整出戏剧几乎没有对白,仅有的几个词汇也都是“太空语言”,确实足够天马行空。这部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让人看到了创作者寻求突破的尝试,这也正是国际艺术舞台所希望看到的中国作品。

表达要创新,但文化却永远带着本土的烙印。国际范儿十足的《爸爸的时光机》处处流淌着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致敬与创意传承。剧中“铁齿铜牙怪兽鱼”的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舞狮,幻灯片中诸多形象的塑造借鉴了中国剪纸的意象,剧中不少节奏的把控依靠京剧鼓点来完成……当中国传统元素与先锋艺术碰撞之时,奇妙的化学反应便产生了。如何化用传统艺术于当代的语境中,并不落窠臼,这正是现代文化工作者需要破解的重要命题,也是中国文化能够成功“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艺术创作者的态度。没有精雕细琢、未经厚积薄发的艺术作品,谁都不会“买账”。粗制滥造、硬贴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最好还是不要“走出去”为妙。

成功没有偶然,作为一台情节简单、仅有4个木偶主角的作品,《爸爸的时光机》却经历了两年有余的精心打造。例如,个头最小的5岁的“马古几”木偶,全身就由1028个零件构成,大到腰肢腿脚,小到指尖眼皮,都能完成最为精细的动作。这部戏剧的成功说明,只有历经潜心打磨,艺术作品才能够实现表达的创新,才能讲好人类永恒情感的故事,也才能够被“请出去”,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芒。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