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来自浙江的老赵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事业和命运会同柬埔寨这个处于北纬十度的东南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老赵是浙江诸暨人,家里5个孩子中他排行最末。2002年他33岁时,妻子在制衣厂做工,他耕种村子里属于自己的两分多土地(不到140平方米)。面对青春的流逝和当时的境况,他毅然借了5万元钱,与朋友合作到柬埔寨从事建筑行业。
21世纪初的柬埔寨,刚刚摆脱战乱,城乡普遍高失业率,每一个小巷中都晃悠着目光漠然的失业青年。在这种环境下,金边市开始修整城内外坑坑洼洼的路面,一些废弃的建筑物开始复建。老赵硬着头皮组织建筑公司,参与柬埔寨重建。
“开始几年挺困难的,工程量不多。”大眼睛、宽额头、皮肤红中透黑的老赵笑着说,“我来了之后,在这里寻找机会承揽建筑生意,但当时柬埔寨经济不稳定,建筑业萧条,真的不好做。我连续工作4年都没有回家”。
缺乏工作机会滋生贫困,这是当时柬埔寨发展面临的困境。环境恶劣给这个从小生活在中国江南的汉子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007年5月份,我在波罗勉省做8号公路项目,有人来偷施工材料,我冲出去喝止,被一刀扎在胸口。”老赵笑着说,“当时已经没有船了,伙伴们想方设法把我运了出来,半夜一点才到金边。医生说,我的肺被扎破了,胸腔里全是血”。那时,金边的医疗水平还不如现在,治疗了很久老赵才恢复健康。遇此劫难没有让他放弃,凭着浙东人的执着和敏锐,他判断柬埔寨的建设高潮即将开始了。
“2009年之后生意才真正好起来。”老赵说。随着中国“走出去”步伐加快,业务开始好起来,现在每个项目都有10%的利润。
老赵白手起家创立的企业已经是国家一级建筑企业,先后承建了中国使馆一期工程、陆军军官学校、总理府、7号路和8号路等重大工程。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加快融入柬埔寨社会,实现共同发展的典范,老赵和他的企业受到了柬埔寨企业和当地华商的尊重和支持。老赵对于这一切看得非常清楚,他总是说:“国家强大了,我们才受益,‘一带一路’建设又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
老赵以浙商特有的精明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重大商机。目前,中柬进一步扩大深化经贸合作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中国是柬埔寨第一大贸易伙伴,连续多年成为柬最大外资来源国。老赵正在施工的西港特区入园企业已经超过100家。近期,老赵所在的企业与柬方又签署了新机场、高速公路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合作协议,有力促进了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中国企业和中国优势产能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建设开始实施后,给我们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机会,我的业务量直线增长,至少比以前多了两三成,实在忙不过来,不得不推掉一些项目。”老赵坦承,利润随之有较大增长。
中国驻柬埔寨大使熊波表示,“一带一路”建设是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实现共同繁荣发展的合作共赢之路。柬埔寨地处中南半岛腹地,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沿线国家。目前,柬埔寨政治保持稳定,经济呈现较快增长势头。以洪森首相为首的柬埔寨王国政府积极致力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已成为本地区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熊波大使指出,柬埔寨面临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资金缺口巨大以及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等现实挑战。目前,柬政府正大力推进国家发展“四角战略”的第三阶段,“一带一路”建设与柬发展战略高度契合,得到了柬政府和各界积极响应和支持。
熊波大使说,中国驻柬使馆一直努力向企业提供最新的投资信息服务,帮助企业加强对柬国情和营商环境的了解;引导企业做好市场调研,严格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合法合规经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当地政府、社区及民众构建和谐共赢的关系,树立中资企业良好形象。
“现在中国和柬埔寨关系很好,我对柬埔寨发展前景很看好,乐于加大对柬埔寨投资。‘一带一路’建设开始实施以来,国内来的投资项目越来越多,我们民企的机会逐年增长。”老赵告诉记者。
作为一家在柬外资企业,老赵非常重视企业的社会责任。目前,他的企业里仅有中方人员23名,其余900多人都是在柬埔寨当地雇佣。按照当地的惯例,施工项目一般是后结账,但老赵每月都为工人垫付工资,一些核心柬方骨干已经在企业工作多年,公司给他们每月六七百美元的月薪,还帮他们建好了成本万余美元的高脚屋供他们全家居住。另外,老赵的公司每年都要给公共项目固定捐款数千美元,对于贫困家庭除捐赠生活用品之外,还要发放四五百美元的生活补贴。
熊波大使指出,在柬埔寨有近百万华侨华人,在柬华商经济实力雄厚,熟悉当地政策法规和风土人情,与故乡亲人血脉相通,是柬埔寨参加“一带一路”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在柬华侨华人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热情很高,我们也鼓励中国企业与柬华侨华人企业加强合作,架起中柬经济合作共赢的“彩虹桥”,充分利用其独特社会资源,与之形成“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