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
一船蚕丝一船银
□ 郑 杨

“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是顺德当时作为南国丝都的真实写照

广东顺德,曾是缫丝业兴旺的南国丝都,在鼎盛时期被戏称为“广东银行”。随着时光的流转、顺德丝厂的倒闭,“一船丝一船银”的盛景也逐渐成为逝去的历史、一代人的回忆。

今天,若想重温南国丝都辉煌的历史记忆,近距离感触海上丝绸之路源头的丝绸产业,甚至亲身体验从摘桑、养蚕、缫丝剥茧到织布、染布、制衣的全过程,最佳的去处莫过于广东省首家民营丝绸博物馆——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了。

博物馆馆长吴英海,是原顺德丝厂分厂的厂长。出于对丝绸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他跑遍全国,卖房筹款,在2007年创建了这家集文化传承、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博物馆。如今,它已成为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的人气博物馆。

走进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岭南水乡气息。漫步在生态体验区内的桑园里,近20亩不同年代、不同品种的桑树绿意正浓,碧波粼粼的鱼塘中停泊着小舟。这“桑基鱼塘”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数百年前顺德人种桑、养蚕、捕鱼的生活情景之中。

来到丝绸文史馆,馆内陈列的大量老照片、文字、标本、古代原始织布纺纱设备、服饰等,向人们诉说了顺德1000多年丝绸文化历史和蚕农、织工的丰富民间文化。

顺德有着深厚、丰富的丝绸文化。中国第一台蒸汽缫丝机诞生在广东,广东的丝绸业于清代达到鼎盛,其中以顺德为著。顺德率先弃稻种桑,创造发明“桑基鱼塘”的先进农耕模式,自1873年开始机器化生产蚕丝,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著名的“南国丝都”生产贸易基地。当时,顺德的缫丝业规模与产量曾一度领先于全国,被专家学者誉为“南国丝都”“广东银行”等。顺德流传下来的近700年历史的香云纱染整技艺,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件精美的丝绸衣服、一床舒适的蚕丝被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从养蚕馆参观至纺织工业馆就能明了。在小朋友们最喜爱的养蚕馆,白胖胖的蚕宝宝们正吐丝结茧,小朋友们不仅可以观赏、喂养可爱的蚕宝宝,还能看到各年代的养蚕器具,以及从蚕卵到蛾的整个成长过程的标本。

纺织工业馆则再现了当年丝绸产业的繁荣景象。这里有老式缫丝机、织布机、制丝工具等藏品400多件,既有简陋的人工织布机,又有上世纪70年代最先进的大型电动龙头织布机。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游客们演示了缫丝过程,参观者也可亲身体验织布、丝绸染色的有趣过程,并参观著名的粤绣和蚕丝被的制作工艺流程。

这趟博物馆之旅余韵缭绕的尾声,自然是欣赏丰富多彩的丝绸精品了。从蚕丝被、天然丝素化妆品、顺德特有的“香纱”到丝绸服装、真丝袜、丝巾、刺绣工艺品等,令人爱不释手。

“‘一船蚕丝去,一船白银归’,是顺德当时作为南国丝都的真实写照。我从事丝绸产业工作20多年,对这个产业有深厚的情结,创建南国丝都博物馆是我多年的理想和追求。希望通过从历史中挖掘出有文化内涵的东西,选取片段化的藏品和记载,将今天的人带回过去,留住原生态的记忆。”馆长吴英海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