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人物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7年4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制鞋半生 绝处逢生
本报记者 郑 杨 通讯员 蓝长科
4月20日至23日,张国扬带着品牌鞋亮相2017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

本报记者 郑 杨摄

从业30多年,企业家张国扬说自己“大半辈子都在做鞋”。与同时期从台湾来到祖国大陆从事加工贸易的台商们一样,在起起落落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中,72岁的张国扬经历了浮浮沉沉。

为人作嫁衣不如自创品牌

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刚到大陆时的情景,张国扬对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记忆犹新。“虽然广东东莞紧邻广州,但从广州过来要坐船,晃晃悠悠得6个多小时。”但随着大陆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突飞猛进,张国扬的工厂渐渐往珠三角转移,并将重心放在东莞,创办了全峰制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友泰制鞋工业有限公司。

说到公司旗下的品牌“先吉”(Henkee),张国扬打趣说:“这纯属无心插柳。”但这可是一段绝处逢生的经历。1995年,张国扬的公司为NB(New Balance)代工,并成为其在中国大陆的总代理,而NB当时在大陆并不为人所知。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打开了销售渠道。“我们从零开始,第一年卖了不到1万双,第五年卖了9万多双。”张国扬说。

他回忆,由于当时销售火爆,到1999年,他满心以为NB会续签代理权。但是,当他备齐了所有资料去签约时,却被对方告知不再续签了。这给了他当头一棒,但张国扬与渠道商签订的供货协议还没到期。如果渠道商收不到货,他将面临违约带来的巨大赔偿。

面对人生最大的困境,一位客户点醒了他:“可以自创品牌,继续供货啊。”张国扬当机立断,决定创立“先吉”品牌,通过原来的渠道继续销售。“没想到真的成功了,不仅化解了危机,还带来了净利润。”这件事也令张国扬意识到,人的潜力都是逼出来的,中国人并不是只能给别人代工,也能做好自己的品牌。

不做没有根的企业

东莞厚街镇被誉为鞋业名镇,云集着各类鞋企200多家,年产鞋超过3亿双,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球的十分之一。在这个小镇上,张国扬亲历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鞋业兴盛、困惑和转型奋起。

近年来,外贸市场萎缩,加上成本增加、汇率变动,许多以外贸为主的企业都感受到了转型的阵痛。张国扬告诉记者,去年5月份,他就断然砍掉公司的外贸业务,专心打造自主品牌,开辟自主销售渠道,才得以降低了风险和成本。

有客户想让张国扬把工厂转到东南亚国家去,但张国扬拒绝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从台湾地区转移出来,就是因为当地的市场需求太小了。在进入大陆前,曾将工厂转移到菲律宾,后来去泰国,再后来转去印尼,最后才来到广东。”他认为,一些企业追求低成本,向成本洼地转移无可厚非,但这是没有根的企业。“况且与国内相比,东南亚等地的语言、风俗、产业配套等有很大差距。”张国扬认为,现在国内市场这么大,是时候扎根发展了。

品牌之路无止境

谈到未来公司的发展,张国扬已经做好了规划。一方面,是加大对研发设计的投入。让张国扬骄傲的是,最近,“先吉”品牌的智能电子加热鞋垫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以智能电子科技解决了“室外保暖脚掌”的难题。

另一方面,如何让传统的鞋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更是张国扬需要认真琢磨的事。“先吉”曾先后在天猫和京东平台开设网店,但效果一般。张国扬另辟蹊径,与高等院校合作举办营销比赛,通过微信等形式开展营销。“不管是在技术方面,还是在营销方面,我们都需要创新和人才,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张国扬说。

对张国扬来说,“颐养天年”的日子还早,他将在打造品牌的路上继续奋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