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不随意、不跟风,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中高端产品生产、抓规模性产业基地,抓产业化链条增值,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 形成了“五线”“十片”的优质蔬菜产品基地和优质奶业、生猪、鸡蛋、肉鸡、肉牛、肉羊六大畜产品基地。这些基地的农产品,直接进入了京津等地的中高端市场
◇ 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等方式流转土地,扶持规模化经营。形成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55个,家庭农场6724家,现代农业园区291个
今年春节期间,河北衡水深州市的黄韭卖疯了:韭价跟着肉价走,每公斤平均卖到20元甚至40元。新品“盆景黄韭”每盆售价达到50元,是普通黄韭的2倍。农户每亩收入由原来的6000多元增加到1万多元。仅此一项,该市黄韭基地群众年增收就可达500多万元。
深州黄韭走俏,是衡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缩影。种植不随意、不跟风,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中高端产品生产、抓规模性产业基地,抓产业化链条增值,使全市农民人均增收幅度不小。
抓精品,促中高端供给
衡水市是传统农业大市,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产量占河北省的近八分之一,占全国的近1%。然而,大而不强、效益低下的问题一直没得到根本解决。为扭转这种局面,衡水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衡水市农业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等多个文件,力求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上实现新突破。
走进衡水市饶阳县农民纪双铎的葡萄大棚,他正与家人采摘葡萄,准备运往市场。他说,他家的葡萄每年3月中旬成熟,创下了全国葡萄成熟的最早纪录。因为他综合运用二层覆膜、夜间升温、休眠唤醒、全地窗结构温室等多种技术,葡萄口感好、品质高,一公斤可以卖到80元。“概不还价,还供不应求!”纪双铎乐呵呵地说。
作为老果品大县的饶阳县,如今是“中国设施葡萄之乡”。2008年以前种植的水果主要以苹果、梨、桃及杂果为主,效益一般。通过分析对比,他们决定改杂为精、改大路货为中高端产品,重点发展设施葡萄。在进行产业规划设计,召开千人动员大会以及在种植、管理、销售方面实施了系列重磅支持措施后,饶阳县的设施葡萄种植规模达11万亩,拥有优质葡萄品种40多个,年产葡萄27.5万吨,总产值逾20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6000余元。全国葡萄专家、中国农学院葡萄分会会长晁无疾称赞说:“饶阳设施葡萄成熟最早,效益最高,面积最大,堪称全国一流。”
衡水市农牧局局长商家荣告诉记者:“饶阳设施葡萄只是一个例子。我们针对不同县情,引导各县走出盲目跟风的怪圈,调整优化品种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截至目前,衡水已经形成了“五线”“十片”的优质蔬菜产品基地和优质奶业、生猪、鸡蛋、肉鸡、肉牛、肉羊六大畜产品基地。这些基地的农产品,直接进入了京津等地的中高端市场,对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抓集约,促规模供给
刚一开春,衡水市枣强县前陈村农民席国林就急着把家里的3亩地流转给了欣苑树莓种植园。见证了欣苑农业园区近几年的发展,他可算清了经济账:园区里的树莓今年就到盛果期了,每亩收入能达到8000多元,算上树莓生长期内上下间种的金叶榆和甘薯,3样作物立体种植综合算起来,每亩收入就能达到1.6万元,远远超过他自种传统农作物的收入。
欣苑农业园区目前已流转土地2万多亩,其中发展林草间作、树莓复合种植、油牡丹种植8000多亩。占地270亩的欣苑肉羊养殖场,总投资1.18亿元,已建设48栋高标准羊舍、无害化处理厂、消毒室、兽医室等,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养殖。现有存栏鲁西黑头羊4万头,年可出栏8万头,同时带动周边养殖户存栏2万头,出栏4万头,成为河北省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
“单打独斗力量小,规模经营出效益。”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衡水市的管理者认识到,一个区域的农副产品要在大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仅要出精品,还要有规模。
出于这样的认识,衡水农业部门从强化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和科技服务三个方面入手。从土地、补贴、金融等多方面着力扶持规模农业,引导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流转土地,扶持规模化经营。截至2016年底,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42.2万亩,占家庭承包总面积的43.65%;流转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主体1万多个,流转率达56.3%。全市共谋划实施了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155个,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家庭农场6724家,创建现代农业园区291个,完成投资160亿元。
通过规模发展,以武强蒙牛高端乳业加工厂为依托,辐射带动全市奶业发展,打造年产值20亿元的优质生鲜乳链条经济;以安平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和景县津龙良种猪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全市生猪产业发展,打造年产值40亿元以上优质生猪生产基地。还有故城县改变以往大田作物,发展以杂粮、杂豆为主的种植业,辐射本地及周边50多个乡镇5万多农户。这当中,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8%。
抓循环,促高效供给
曹全乐是景县种植大户,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开车到津龙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买有机肥。“以前种地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从去年开始,我把秸秆卖给津龙园区,从那里买回有机肥,一举多得。”
景县津龙现代农业园区是一家流转土地2万多亩的省级农业园区。除了种植1万多亩粮食,还有苜蓿、高丹草、设施蔬菜、果树等6000多亩,长期存栏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肉驴近9万头(只),2016年实现产值5亿元。这个园区利用农业生态循环模式,实现了高效优质供给。
在这里,粮食及秸秆加工成饲料用来养殖畜禽,养殖业的废弃物粪便用以沼气发电,为基地所用,沼气池产生的废弃物沼渣、沼液生产成有机肥再用来种粮或种菜。形成了种植—养殖—沼气—再种植生态循环模式,把农业生产每一个环节上产生的废料吃干榨净,体现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转化。园区年产沼气620万立方米,年发电1042万千瓦时,供园区日常生活、农田灌溉、大型冷库使用,加上余热回收利用,每年节支增收近千万元;园区年产有机肥3万多吨,供自己和周围5万亩耕地应用。
传统农业最多能够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高效农业才能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型,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一个最为有效的途径。
津龙园区经理贾亮说:“传统农业生产的都是大路货,价格很低。比如玉米,目前市场上最多也就0.7元一斤,6斤玉米产一斤毛猪,6斤玉米的价格为4.2元,但目前市场上的毛猪肉价格为每斤8元,相当于玉米总价的一倍。猪肉加工后价格可以达到18元左右,增加值就会更高。我们种了1.2万亩玉米,通过产业链延伸,仅粮食转化增值一项就达1000多万元。”
据商家荣介绍,截至目前,衡水市确定了55个主体小循环示范场、6个中循环示范区、1个县域大循环示范县。而就在不久前,总投资逾103亿元的正大集团现代农牧全产业链项目在故城县开工,这是衡水市引进的规模最大的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年可实现纳税2.9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转化玉米40万吨,年产值197亿元,纳税超5.6亿元。
抓精品满足中高端、抓集约获得大市场、抓循环带来高收益。就是通过这三力合一的推进,使衡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涨船高,其中在2015年达到了9030元,比2010年翻了整一番;2016年达到了10069元,又比上年增长11.5%,在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速度方面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