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着的文化才“有戏”
□ 徐 行

与其担心非遗沉寂,不如多动动脑筋,创新产品和形式,增强吸引力

出平安里地铁,顺着旌勇里胡同一路向里,便到了松树街24号。在后海边闹中取静之处,有一家皮影主题文化酒店。春暖花开时节,我决定带孩子赴一场皮影文化之约。

“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皮影戏被称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在没有动画片的年代,皮影戏是老少咸宜的一种表演方式。对于如今从小在声光电刺激中长大的孩子们,皮影戏还“有戏”吗?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孩子们在皮影师傅的带领下,了解了皮影的历史和制作技艺,观看了《龟与鹤》《三邻居》等传统节目,学习了怎样给皮影头茬上色,还到后台亲自操作了一把,看得津津有味,玩得兴致勃勃,回答提问争先恐后。最后,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一张“皮影文化传承小使者”称号的奖状和明信片。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入住酒店的外国游客也在一旁看得入了迷。

在北京,展示非遗文化的场所和活动正在成为亲子游玩的好去处。比如位于前门的93号院博物馆,这家免费对社会开放的小型博物馆,借助传统民居,生动展现了毛猴、兔爷、面人、草编、木雕、内画、金漆镶嵌、宫廷补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了一个展示、体验和交流非遗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

当我们谈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是活着的文化还是故去的遗产?不可否认的是,在时代的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然而,走向未来,必须了解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更不是不合时宜的老古董。如果只是通过静态保护来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是很难的,更遑论继承与发展。

活着的文化才更有生命力。在新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关键是要把握好“守”与“变”的关系,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融入当下,贴近大众,服务今人,让人们在与传统的对话中寻找到心灵的依托,精神的家园。

推动文化“活化”,尤其是要善于从娃娃抓起,在他们的心里播下种子。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希望让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他们带着孩子去逛胡同住四合院,去西安洛阳等古都探秘考古,参加各种各样的非遗手工活动。在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中,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鲜活的体验形式,牢牢占据了一块市场。

那天的活动结束后,我们回家用纸箱和硫酸纸做了一个小小的舞台,剪了一些卡通动物的形状,打开手电,就可以自导自演一场皮影戏,孩子的兴趣持续至今。与其担心非遗沉寂,不如多动动脑筋,创新产品和形式,增强吸引力。毕竟,你若芬芳,蝴蝶自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