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沈则瑾从日前举办的“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上海实体经济产业管理创新”研讨会上获悉:上海要在“十三五”末期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5%左右,不仅要在产业创新、项目储备、工业投资上加大力度,也要在土地综合利用、要素资源保障上提高效益,更要在体制机制创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跨部门协同服务上实现突破。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黄瓯表示,当前上海实体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上海市提出实体经济要巩固基础、提升能级,推进区域经济统筹,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上海良好的产业基础、配套能力和创新活力,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弹性空间和增长潜能。
去年以来,上海在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文件,在审批制度改革、企业技术改造、智能制造应用等方面创新机制,同时推出扶持政策。
黄瓯说,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上海自贸试验区在负面清单等市场准入机制方面积累了经验,在关检便利、保税管理等行政监管改革上也开创了新模式。随着上海自贸区建设进入3.0时代,将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创新促进机制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突破。
黄瓯说,上海希望借助自贸试验区,在推动制造业扩大开放、离岸创业合作、产业数据对接、优化企业服务机制、创新要素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持续探索。要加强自贸区内外联动,加大对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企业招商引资力度;建立自贸区与全市产业园区联动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定位和集聚导向,推动经济增长。
据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主任唐石青介绍,上海自贸区正在不断优化外资制造业企业投资服务体系,在推进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便利化的贸易监管制度、开放的金融创新制度、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基础上,探索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区、提升政府治理的先行区和拓展市场桥头堡,并打造服务企业的政策发布、企业服务、双创示范等三个平台。
上海自贸区内外实体经济如何联动发展,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首先是创新功能助推保税区实体经济发展,包括依托海关特殊监管优势发展高科技企业,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引导跨国公司高端发展。其次,以全产业链服务培育复合型总部,通过上下游功能叠加、业务拓展,引导企业向总部转型。“当然,也要充分发挥自贸区优势,促进产业资本、产业空间、平台服务、业务合作、专业人才的区内外联动。”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说。
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副主任唐珏岚强调,自贸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她总结了国内外自贸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经验,将自贸区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归结为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升级、提升创新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