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千年大计”,近来持续受到关注,将城市话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面对如此长的时间跨度,无论是聚焦建成区还是新城区,在展望未来千百年发展前景的同时,都难免“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能够上溯一两千年历史的城市比比皆是,但至今留下印记的城市却不多。谋划好千年大计,就不能只追求短期效益,而应该一步步打牢、夯实基础,让历史检验城市发展成果。
规划,且从长计议。城市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场所,但因为短期内出政绩等诱因,往往给人以朝令夕改、猝不及防之感。笔者曾听一位地方规划部门的同志说,规划很容易落入“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最后不如领导一句话”的尴尬境地。城市规划制定应该科学全面,执行过程中也不能走样、变味,更不能变成“一个和尚一个磬,一个将军一个令”。
建设,要把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在城市工作全过程的深刻变革中,都应该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具体工作中,要严把质量关,多听各方面意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用匠心打磨城市。
管理,应更加细致。细节决定成败,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如何,关键在于细节。马路是否反复开挖、背街小巷是否干净、市民出门办事是否方便、公厕管理得如何……看似都不是影响千年的大事,但如果管理者不闻不问或者置若罔闻,就有损管理部门形象和城市口碑,让群众不满意、不高兴、不答应。
底蕴,请多些敬畏。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出一些文化底蕴深厚、声名远播的城市,仅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就有100多座。落实“千年大计”,建设千年城市,首先要保护好千年城市。有位文物保护专家曾说过这样一件事:在众多专家和市民的呼吁下,某市终于把老城区的四分之一划定为重点保护区,当时大家非常兴奋,认为取得了重大成果,不料结果是剩下的四分之三区域被拆得干干净净。对待历史文化,如果在利益冲动下片面理解为“法无禁止即可为”,让珍贵的历史信息湮没在历史中,无异于一个黑色幽默。
时间最无情,能够检验出种种不足;时间也最公平,无声地诉说着成就。面对千年大计,应该少些浮躁之气、多些深刻思索,树立起对历史和人民负责任的理念,给城市打上时间烙印,才能不负一番苦心,守得云开见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