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共享单车在资本层面被热捧,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是,资本追捧下的共享单车能盈利吗?
按说,这个话题对一家早期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不是问题,无论是Facebook、谷歌或者阿里巴巴,都是在创办多年,并且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后,才实现了整体盈利。创业公司盈利与否,操心的人主要是投资人,因为他们拥有相对完整的信息和专业判断能力,也是利益攸关方。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共享单车企业的盈利与否成为舆论热门话题,也确实因为这个行业目前关注度太高,传统公共自行车投入巨大,经营不易。比如,最近刚宣布要上马的合肥公共自行车项目,8万辆的规模,总投资高达5.5个亿,平均单车成本达到了六七千元,这还不包括政府无偿划拨的公共土地,以及今后不小的维护成本。
目前市面上两家主流共享单车企业对盈利问题的态度有微妙的不同。在摩拜方面,无论是CEO王晓峰,或者是创始人、总裁胡炜玮,对盈利问题均采取回避或者模糊的态度。胡炜玮对这个问题的典型表态是:“我们正处于婴儿时期,现在谈盈利的问题还太早了。”王晓峰的说法是:“目前摩拜没有必要太早考虑盈利问题,因为这样很可能会失去做一家伟大公司的机会。”在ofo方面,根据其管理层此前透露的信息,ofo已经在部分城市实现了盈利。
从商业模型来看,探究共享单车的盈利问题,应该从更长远的周期去看。目前,无论是摩拜还是ofo,进入大部分城市都不超过一年,有的甚至只有两三个月,收入模型、维护成本都不稳定,长期的盈利状况仍待观察,各界不妨多给一些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