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理论 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内智库齐聚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把脉长江绿色发展——
实现绿色发展须“巧勾勒”“善留白”
本报记者 顾 阳

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2013年7月,习近平在湖北武汉考察时的讲话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使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2016年1月,习近平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6年1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 (孙昌岳整理)

在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上,总会存在二选一的“两难”,甚至多选一的“多难”,长江经济带也不例外。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上,国内多家智库齐聚南通大学,围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主题,就如何发挥区域协作力量,均衡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产业、绿色城镇、绿色交通和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加大有效制度供给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如今,坚持绿色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基本共识和指导方针。在这一背景下,此次论坛明确“绿色发展”的主题,是继首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聚焦“跨区域合作”、第二届论坛探讨“世界级产业群建设”之后,国内智库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对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次全方位审视与思索。

“绿色是长江流域的底色,生态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保障。”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在致辞中指出,长江流域是我国的经济重心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坚持绿色发展既是关系人民福祉的重要工程,也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她表示,加快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要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一盘棋思想、统筹发展,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动长江经济带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主旨报告中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五个思维”,即底线思维、红线思维、战略思维、可持续思维和创新思维。十年前对三江源的调研至今令陈文玲难以忘记:当地4000多个湖泊锐减了一半,雪线在不断下降,整个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已十分脆弱,“事实上,长江流域的整体承载力都在下降。长江沿线集聚了全国46%的化工产量,每年向长江排放有毒污染物300多种,污染量高达300多亿吨”。

在陈文玲看来,硬约束不硬,生态优先的发展导向就不能真正确立起来。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就像一幅中国水墨画,不仅需要留白,更要善于留白,“这种留白是要留给后人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目标的视角,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路径选择进行了阐述。他指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就会对发展的目的与手段产生反思并形成“巨人之惑”,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先进、经济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也将最早遇到这一问题。

“正因为此,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必须做出战略抉择,这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具有先行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绿色发展。”金碚表示,政府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目标上须作出一个权衡,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上做到“积极无为”,在生态保护、创新引领等方面要“积极有为”。

南京大学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刘志彪则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回应了社会关切:不要以为重化工业一定就是粗放的,关键在于制度供给是否到位;不要以为长江经济带是一个“运输带”、用水带和耗费资源的消耗带,它应是经济聚集带;不要以为不解决财政分权体制内在的矛盾,就可以把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搞对。

“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地方增长优先体制进行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贯彻落实好长江开发中的新发展理念。”刘志彪表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当务之急就是要把修复和保护长江当成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任务来完成,这远比完成一些项目更为重要。

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双重国家规划下,江苏提出了优化沿江城市板块布局、谋划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的新思路。对此,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表示,扬子江城市群落地理识别性强,富有历史文化内涵,以扬子江城市群落来一体化整合江苏沿江区域发展,能彰显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国家战略实施中的“江苏标记”和江苏承载的战略使命。

成长春表示,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目前存在着区域间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等问题。一方面应加快推动轨道交通主轴对接,尤其是注重跨江通道的形成和沿江两岸的通勤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另一方面在都市圈内试点建设各领域的信息共享系统,以城乡一体化推动城市间的连绵发展。

论坛上,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刘同德、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张波、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上海社科院副院长王振等专家分别结合所在区域长江经济带建设进行了交流,并就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等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发展须坚持“五个思维”

陈文玲认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坚持底线思维、红线思维、战略思维、可持续思维和创新思维。

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实现长江的永续利用,而不只是造福当代。长江经济带发展,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整个长江沿线的人口、土地、生态环境的承载力。

红线思维,就是从生态环境安全方面设置诸如湿地保有率、污水处理率、大气质量等硬指标,形成绿色发展的硬约束。

战略思维,就是要把长江流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标志性区域,作为对内对外的战略高地,作为东中西发展的一个新的合作模式,充分体现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可持续思维,就是长江经济带发展需要大量留白,在产业选择时要考虑国家未来产业的外向选择,用中高端产业来替代中低端产业,形成长江经济带新的产业梯度。

创新思维,就是要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能够体现中国现代风貌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江,使其成为我们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标志性流域地带。

陈文玲同时表示,从整体上看,长江全流域还存在巨大的生态短板,承载能力比较脆弱,沿线企业每年向长江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达300多种。如果长江沿线的产业布局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长江永续发展的底线就不能保证。

“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如何让它活得更好、活得更长久并永续滋润我们的后人,这是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也是我们面向世界必须交出的答卷。”陈文玲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会长金碚——

抓紧破解“巨人之惑”

金碚认为,长江经济带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先进、经济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但也面临“巨人之惑”的严峻挑战。

所谓“巨人之惑”,是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对发展的目的产生反思——成为经济巨人必然会造成巨大的“生态足迹”,影响着生态环境。目前,中国正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不仅应率先实现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的转变,而且应在技术路线选择上更注重环境友好性,发挥引领作用。

更注重环境友好性,并不是无视竞争力的重要性,而是使产业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其环境友好性上。金碚认为,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有条件率先转向这一产业技术路线并破解“巨人之惑”的地区之一。

在政策目标的优先顺序及权衡上,金碚认为,当经济处于落后境地时,发展经济就是第一优先政策目标,而长江经济带发展将生态环境提升为第一优先政策目标,反映了新时期须有新思维和新的优先目标这一政策抉择的客观规律。

“确定政策目标的优先顺序,绝不意味着可以顾此失彼,而是必须对各政策目标进行合理权衡和安排。”金碚表示,发展经济仍是重要目标,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经济功能,提升长江流域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等,也是不可忽视的政策目标。

金碚认为,地区产业发展的战略抉择,现实地体现为如何处理市场决定与政府作用的关系上。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无为”,尊重市场的工具主义机理,不要破坏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要“积极有为”,更加注重维护价值目标准则,实现区域发展的根本性民生目标和导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南京大学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刘志彪——

以改革推进长江沿线重化工业调整

刘志彪表示,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悖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把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放在首位,但推进能源重工业化发展,却是经济发展无法避免的历史和现实选择。

他认为,要解开这一悖论必须加大对长江经济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最严厉的环保规制,去控制重工业化企业的无序进入,加快推进高排放企业彻底退出,逐步使环境友好型产业在长江经济带中占主导地位。对此,要避免以下认识上的误区:

——不能认为能源重化工业天然的就是粗放发展,就一定等于污染天堂,它也可以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绿色发展之路,可以成为“清洁工业”;重化工业也不只是石油化工业,机械电子工业也是其主要内容,其中耐用消费品是增长最快的行业。

——不要把长江经济带看成是一个运输带、用水带和资源消耗带,应将其看成是一个宜于人居的经济聚集带,即把人口、市场、产业、城市集中的优势发挥出来,变成黄金经济带。

——不要以为传统的地方增长优先、分割的体制机制不彻底改革,就可以从根本上贯彻落实好长江开发新的发展理念;不要以为不解决好排放的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就可以实现金山银山、青山绿水的格局;不要以为不解决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体制的内在矛盾冲突,就可以建立修复和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

——不要低估长江流域环保过程中的“邻避主义”困难,不要把在长江流域的发展,理解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化各个阶段的依次递进,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能再继续下去。

——不要以为在分散竞争的格局中,就可以实现长江沿线沿海重化工业的自动的产业聚集。集中、集聚地发展重化工业,尤其是石化工业的集聚化发展,是未来修复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无法避开的正确选择。

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成长春——

打造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样本

成长春认为,在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双重国家规划下,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促进沿江地区发展能级的整体提升,将成为未来江苏发展的主要增长极。

他表示,以扬子江城市群落来一体化整合江苏沿江区域发展,能够彰显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城市群国家战略实施中的“江苏标记”和江苏承载的战略使命。

当前,扬子江城市群落融合发展面临着布局与规划整体性不够、区域间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制度性障碍影响凸显等问题,应从五方面加以解决:

一是要树立生态优先理念。强调以“生态优先、绿色引领、融合共生、绿色创新”为原则规划建设扬子江城市群落,推动沿江地区从“单一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向“复合生态系统保护与发展”转变,实现城镇与生态建设双向渗透。

二是建设网络化区域基础设施,强化江北城市中心性建设。突出交通主轴连接,推动江苏9市轨道交通主轴对接,推动江北城市交通中心化,加强区域信息共享合作,强化港口枢纽之间的协调发展。

三是推进社会服务体系的区域共建共享。包括建立综合性信息共享平台、跨区域同业行业协会,建立公共服务协调机制,建立跨区域的文化科技类社团,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统一的资格认证、质量检测机构等。

四是实现都市圈内同城化。包括交通基础设施的同城化、产业布局的同城化、环境保护的同城化、居住的同城化等方面。

五是基于空间节点有序化原则,重构城乡空间格局,推动城市之间的连绵发展。构建“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的网络结构,开展村庄布点规划,彻底扭转当前乡村居民点分散、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的局面。同时,基于城乡共建共享和产业分工的原则,重构村镇交通设施网络和村镇产业空间体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