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抵万金”到“胜万金”
张乐天

当家书里的中国故事传遍世界,中华美德深入人心时,我们不由得感叹家书“胜万金”了

2011年10月8日,复旦发展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成立,我们开始在全国搜集各类民间资料。半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搜集到一对北京夫妻20多年多达700多封书信。阅读着这批“北京书信”,我意识到书信的潜在价值,并开始“优先搜集书信”。几年过去了,资料中心收藏的家书已经超过35万封。

我深深地被这些家书所吸引。每次阅读家书,总会让我惊奇、兴奋,总会令我沉思、给我启迪。越读,我越感受到家书的价值。如果说当年杜甫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来描述家书对于因战争而长期别离的人们的意义,那么今天,数量巨大的家书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来说,也足以“抵万金”了。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家书一度是人际交流最重要渠道,并因而构成社会生活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阅读书信,我们尤其关注家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正面性。恋人间通信,每个人都努力呈现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亲人之间书写,长辈特别注意用自己“理想型”的人的形象教导晚辈;朋友间交流,总记得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正是这种“正面性”使得数十万书信成为提炼优秀中华文化的富矿,总结中国传统美德的素材!

曾经,江苏省无锡市郊区一个农民家庭五个儿子的通信深深地吸引了我。大儿子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考进清华大学,1959年大学毕业以后到沈阳某部队院校教书。其他几个儿子都留在当地,其中小儿子中学没有毕业就不得不参加农业劳动。五个儿子的通信从20世纪5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80年代,其中谈得最多的是小儿子的读书问题。大儿子不断地从北京给弟弟购买各种合适的学习资料,鼓励弟弟自修。到恢复高考的时候,小儿子直接报名去考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我从这组书信中看到了深深扎根于中国民间土壤中的传统美德:重视知识、重视文化!即使在“读书无用论”流行的年代,这种美德仍潜在而有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

长沙郊区一个小业主家庭“六朵金花”的通信反映的是另一个传统美德:无私的互助。这个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大女儿解放初期自己出去参加了解放军,她有了收入以后,就以最大的可能资助家庭,帮助父母抚养弟弟妹妹。第二个女儿1961年大学毕业以后,也每月都给家里寄钱。我们从信中看到,每个女儿都自觉地为家庭作贡献,还相互帮助抚养各家的小孩。

五年多时间过去了,数十万封家书已蔚为壮观。这些书信不仅传递着家人朋友间的殷殷深情,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家书里的中国故事传遍世界,中华美德深入人心时,我们不由得感叹家书“胜万金”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