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百姓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坐上绿皮火车去赶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牛 瑾

编者按 火车代步,走走停停新体验。虽然近年来飞速奔驰的高铁改变了很多人的出行习惯,但是慢悠悠的绿皮车并未退出人们的生活。在深山大川、偏远边疆,广大农牧民和贫困地区的人们仍然离不开这些时速只有几十公里的老火车,因为它们解决了出行难题,更承载着致富的希望。而对那些想感受慢生活的城市人来说,坐上慢火车,则体验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4月8日的北京,天气有些阴沉,可记者的心情反倒因为要去赶集而在兴奋中多了一丝期待。因为,是坐绿皮火车到六道河子赶大集。

六道河子是河北承德市兴隆县大山里的一个小乡镇,距离北京125公里,逢农历二、七大集开市。4月8日是农历三月十二,又是周末,对于平日上班族来说时间刚刚好。

第一次的期待

早上不到7点,记者就到了北京通州西站,也是赶集火车的首发站。这是一栋隐秘在周围平房里不起眼的小楼,通体的黄色透露出老旧车站的范儿。由于时间尚早,售票窗口还没开,却已经有人在等了。“坐这趟火车的人多是周边小区居民,有去赶集的,也有去旅游爬山的,7点半左右人就会多起来。”北京通州西站站长刘兴宇告诉记者。

果然,时间一到,乘客陆陆续续走进车站,记者也跟着他们检票进站。此次要乘坐的是6419次,从通州西开往承德,是一列只有6节车厢的绿皮火车。据刘兴宇介绍,这趟火车时速只有五六十公里,且逢站必停,全程将近7个小时,绝对超级慢。

8:05,火车缓缓驶出通州西站。车厢环境谈不上舒适,一排排固定的蓝布座椅,已经有些斑驳的行李架,条件比不上高铁,可车上的人们却很享受这种慢的悠闲,或嗑着瓜子聊着家长里短,或聚在一起打扑克。

20多分钟后,车过顺义,车厢里又多了些乘客。要从这些乘客中发现谁是去六道河子赶集的,其实一点不难,拿着手拉车的一定是。记者也是凭着手拉车,找到同样是第一次坐着绿皮火车去赶集的冯苏玲和杨雨琪。

“听邻居说六道河子有大集,猪肉特别新鲜,柴鸡也是农家自养的,我就琢磨着过来看看,要是合适,必须买点回去。而且,也是怀旧。我们年轻时坐的都是绿皮火车,现在绿皮车少了,人们嫌它嘎嘎悠悠总也到不了站。可慢有慢的好,沿途看看风景,车票也便宜,才7块5。”冯苏玲阿姨一边说着,一边掏出车票给记者看。

对于今年刚刚6岁的杨雨琪小朋友来说,这不仅是第一次去赶集,还是第一次坐火车。坐在车厢里,一会儿瞅瞅这儿,一会儿看看那儿,眼睛里写满了好奇。杨雨琪的妈妈告诉记者,趁着周末带孩子出来转转,不为买到什么东西,只是想让她多体验体验。“第一次坐火车就坐绿皮车也挺好,毕竟,生活还是要慢慢来的。”

紧张的采买

11:04,6419次列车准时停靠在了六道河子站。人们纷纷拉着手拉车下了火车,这时的车厢已经空了一大半。因为是中途小站,没有检票业务,返回时也不用买票,上车补票即可。

记者早在火车上找好了赶集的“向导”,来自北京顺义的陆文龙。他已不是第一次来赶六道河子大集了,这次还带上了自己的老伴儿和邻居。

陆文龙拉着手拉车,记者跟着他,边走边聊。陆文龙说,他去年和几个朋友到附近朱家沟的农家乐去玩,听农家乐老板说这边有大集,就专门过来一趟,今年过年的年货也是这里置办的。

沿着乡间公路走了10多分钟,陆文龙指了指两边的摊位说:“大集到了。这边主要是卖蔬菜水果、卖肉和卖杂粮的,那边坡下还有卖衣服和粘豆包的。”

“您打算买点啥?”记者问。

“我主要是来买肉的,上次买回家炖熟后,外孙女说特别香。知道我今天又来赶集,嘱咐我一定买点肉回去。为了今天来买,我几天前就跟卖肉的老板订好货了,现在直接过去找他就行。”

与陆文龙约好的老板叫唐俊福,记者跟着陆文龙来到老唐摊位前时,已经围了不少顾客。这个称一块五花肉,那个要一个猪前肘,还有专门来买肋排的;有的买回去自家吃,也有带给亲戚朋友的。不一会儿的工夫,摊位上的猪肉已经没剩下什么了。陆文龙和他的老伴儿也买了不少,把手拉车塞了个鼓鼓囊囊。

见还没到返程时间,陆文龙又带着他的“采买小分队”转了不少摊位,手拉车满满的不说,手上还多了几个塑料袋。“秋天的时候,大集上东西更多,苹果、山楂、栗子都值得买点回去。”作为“资深”赶集人,陆文龙传授着他的经验。

他们的收获

下午1点刚过,赶集的人们一拨拨回到了车站,来的时候还是瘪瘪的手拉车都装满了肉、鸡、杂粮,记者上前提了提,真是不轻。由于返程车要14:05分左右才到六道河子站,站台上的海棠又开得正好,所以不少赶集回来的人趁着等候空档,把远处的山、延伸的铁轨、近处的花朵和收获满满的自己一同放进镜头里,发到朋友圈等着大家来点赞。

陆文龙和他的“采买小分队”也回到了车站,由于忙着采购,大家没来得及吃午饭。不过,他们早有准备,自己带了烧饼、熟食、黄瓜,打算上了火车后再把午饭补上。吃着顺嘴,又保障了采购时间,再配合上绿皮火车慢悠悠的节奏,他们觉得挺好。

有像陆文龙这样自备干粮的,也有借着赶集尝尝当地农家菜的。宗志民在六道河子火车站旁开了个农家院,每逢大集之前,他都要多备些东西,让更多的赶集人尝尝农家的绿色食品。“拌山野菜、自家磨的豆腐、炒柴鸡蛋、杂粮菜团子……都是我们的拿手菜,逢大集当天,来吃饭的人比平时多不少,这些菜的点单率高很多。”宗志民说。

与宗志民一样,从大集中享受到实惠的,当然还有上面提到的唐俊福。平时,老唐都会杀一头猪,4月8日是大集,他特意杀了两头猪,又准备了一些血豆腐,一会儿工夫就卖光了。卖一头猪赚200多元钱,一个上午,老唐净赚近500元钱。他说,这还不算多的,赶上逢年过节,不少老主顾会提前打电话预订,一天卖10头猪的情况都是有的。为了方便交易,给老唐帮摊的女儿还开通了微信支付,在乡间扫码买肉也成了一道风景。

瞧,一趟大集下来,无论买的还是卖的,都有收获。不过,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绿皮火车不停运,山里大集不散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