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理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金碚——

以创新拓展发展新空间

经济转型升级首先表现为技术进步形态的转型。经过多年快速工业化,我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能规模和齐全的产业门类,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产业配套能力、技术成果产业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但也要看到,这种传统工业化主要采取的是低成本替代策略,以模仿创新的方式快速摘取产业技术“低垂的果实”,向各产业领域的开阔地推进。目前,面对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的局面,必须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努力攀向各产业的制高点,拓展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这是产业技术变迁的一次巨大跨越,既要实现累积性技术进步,更要实现开拓性技术进步。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信息通信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我国有望在新技术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技术进步形态的转型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全面摘取产业技术“高悬的果实”,二是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的崭新领域。值得指出的是,这一过程对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都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加上目前我国劳动人口正处于代际更迭中,需要着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同时妥善应对下岗分流人员再就业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

把创新主战场放在实体经济上

培育新动能需要注重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当前,无论是从技术和产业革命的长周期来看,还是从经济运行的短周期来看,全球正处于新技术、新产业快速涌现的时期。不同于传统技术和产业领域的情形,在这些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我国往往与那些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另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增速大幅下滑,国家之间贸易摩擦大幅增加,逆全球化迹象显现,中国的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外部压力。在这种背景下,不少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将实施更为“严出”的限制政策,对我国拓展海外市场可能会筑起越来越高的壁垒。只有在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重大发展,才能形成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内在需要的发展新动能,才能为世界经济走出困境作出应有的贡献。

培育新动能,现阶段更为重要的是,把创新重点放在对既有产业和产品的升级上,把创新的主战场放在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上。这是因为:一方面,前沿领域的创新和新兴产业的培育并非易事,需要资金,需要探索,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这些新技术和新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性支撑力量,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另一方面,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实体经济总规模还需要继续扩大。客观地说,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还远谈不上充分。2014年,我国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即使只是把人均第二产业增加值提高到美国二分之一的水平,我国的第二产业增加值规模还可以扩大70%左右。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在传统产业领域,我们在技术、管理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虽然已经缩小,但差距依然较大。我国传统产业领域在技术、工艺流程、品牌价值和运营管理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创新空间。我们要围绕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推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昌林——

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已到了必须加强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阶段。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传统的投资和资源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导致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面对新的形势,迫切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调整供给结构,加快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转型。要通过加强创新,提高供给水平,再造实体经济,重塑中国经济的竞争优势。

企业是创新的发动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多个“方面军”的作用,群策群力、加强合作,但企业是“主力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政府的主要作用是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如果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话,那么企业就是创新的发动机。必须认识到,创新本质上是个经济行为,是企业和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人才、资金、技术等是创新的重要资源要素,但只有通过企业和企业家才能把它们有效组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

当前,企业创新能力较弱是我国整个创新体系的“短板”。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抓创新驱动的“牛鼻子”。要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和研发试验等创新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抵扣力度。支持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跨国并购等活动,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升国际分工地位。要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扶持初创企业发展,着力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大企业。

(以上均为肖 伟整理)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