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金融活水润泽农民心田

当前,我国正形成市农商行、农发行、农业银行、国开行、邮政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为主,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为辅,贷款、担保、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参与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存在国有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投入总量偏低,地方金融机构挑了大梁,但力不从心的局面。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记者走在江苏省和山东省两个农业技术相对先进的省份,看到奔忙的农民勤恳劳作的身影时,感到他们生活的艰辛,更可以设想在中西部省份农民对金融活水的渴望,可现实中,怎样平衡农民无法提供足额担保和银行的正常运营,找到经济学中的“均衡点”,确实很难。

但解决困难的方法总是和困难一起产生。早些年,“利息高得都不好意思说了”的银行金融机构,如今需要更多的担当,需要给创业的农民更多的宽容、理解,也需要拥抱移动互联网,用先进的设备和用户至上的理念提升金融服务。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也是银行金融机构能持续盈利,获得更高客户黏性的创新动力、源头活水。

近年来,发展普惠金融的呼声越来越高,普惠金融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服务最需要金融服务的人,需要从宏观的政策、法律,到中观的基础设施建设,到微观的金融创新,建立起一整套生态环境,真正解决最需要金融服务的需求。理论上一般认为,通过金融杠杆,财政撬动金融资金的放大效果可以达到5到10倍。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倍数更是达到了100多倍,与单纯的财政直接补助不同,运用金融资本支持农业生产,有利于实现市场化运作和农民自主选择。无论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农民、发展农产品批发的个体户,还是经营农产品的地方知名企业,只要是能得到创新担保模式、抵押模式惠泽的,都促进他们提高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激发了农业经营主体的内在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建立起“亲”“清”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民的风险共担、互利共赢。

不仅是记者采访过的山东、江苏等省,很多省份因地制宜探索了一些金融支农的好经验、好做法,只要能坚持下去,真正依靠、相信农民,一定能让更多的金融活水润泽农民,让希望的田野上弥漫起幸福的味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