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周末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4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棉的微笑
□ 陈丹苗
图为吴哥城门外的“高棉的微笑”。 陈丹苗摄

有关“高棉的微笑”一直诱惑着我。无论之前做过多少次想象和设想,无可否认的是,第一眼看见那一张城墙上的“脸”的时候,我彻底被震慑了。打后的几天都会从这里经过,每一次都会不自觉地往那张微笑的脸多看几眼,但是那种惊艳和尖叫也只有第一眼了。

翻开有关柬埔寨的书籍,书里满满的宗教故事和人物,还有透过文本散发出来的斑驳岁月痕迹。这叫人生出了些许惶恐不安。这份惶恐,源于吴哥窟历史的渊源久远,源于它的古老而又神奇。吴哥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而闻名天下。对于世界各地的游客来说,它是一座令人目不暇接的无边界佛塔,但是对于柬埔寨人而言,那是自己信仰和传承所在。它承载着一个王国上千年的生息和国人的精神寄托。

坐着嘟嘟车行走在尘土飞扬的路上,我们开始了朝拜吴哥窟的行程。从市区酒店出发,很快就来到了吴哥城(又叫大吴哥),开车的师傅示意我们下车,他在城门那一头等候。开始有点疑惑,等到下车朝前一看,我才发现经典的“高棉的微笑”正在看着众生,丽日下的笑容柔和而又慈悲。那一刻,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的人,不管是何种肤色语言国籍,无不面朝那一尊高高在上的脸庞行注目礼。它位于门洞之上,从左右前后四个方向看过去,都是一样淡定从容的微笑。通体黝黑石块垒起的城门显得有点单薄,更谈不上庄严雄伟,但却因为有了那一张神秘的笑脸而透出尘世的诡秘。

那是一张略显女性线条的脸庞,他(她)到底是谁呢?有人说是国王阇耶跋摩七世的尊容;有人说是大乘佛教的观音;有人说是印度教创造之神“梵天”。或许,正如一百个观众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样,每个朝拜它的人都因了自己内心的声音,有着不一样的诠释。于是几百年以来,人们对那脸和微笑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它们在守护都城,在守望世界,在笑看世间。细细想想,无论将这一张神秘的笑脸解读成什么人和做什么,其最根本的核心莫过于赋予它最美好和最善意的想象。

要弄明白吴哥深远的意义,必须将时光穿越到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国王耶输跋摩一世,一个很陌生又难念的名字,最早选择了吴哥作为王都。国王于9世纪末也就是公元889年继位,第二年即放弃了旧都诃里诃罗洛耶,决定迁都到一个新的地方。他把眼光投向了吴哥地区,他喜欢这里的地域开阔和一座天然的巴肯山,他将巴肯山作为国家寺庙的所在。

到了12世纪末13世纪初,吴哥达到全盛期,阇耶跋摩七世成为了高棉的霸主,他大兴佛教,将吴哥引领向一个全新的时期。当时的吴哥城是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都,是东南亚历史上最宏伟的一座都城。据说,国都城内宝塔、皇宫等建筑鳞次栉比,雕饰华丽,鼎盛期间拥有上百万人口,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生机盎然,远远超过当年不可一世的罗马城。而世事难料,到了15世纪上半叶,暹罗(今泰国)入侵柬埔寨,最后终因难抵外敌,时任国王蓬黑阿·亚特于1426年被迫放弃首都吴哥。从此,辉煌一时的王城便被裹在森林中,沉睡了六个世纪之长。

后人在皇宫废墟下挖掘到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高棉国宛如天堂国度”的铭文。也许,这就是被誉为吴哥的拯救者阇耶跋摩七世当年对国土的美好期许吧。同时,它也给世人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猜想,就像“高棉的微笑”一样意味深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