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上诸侯经济”是打假大敌
杨海康

今年两会上,电商平台假货泛滥的问题再度引发关注。应当说,对于治理网上售假,中央相关部门、各地政府与电商平台都在努力着,但即使如此,假货猖獗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许多人认为是因为惩治手段太软,但软在哪里、治从何起,才是更重要的问题。

数据显示,2016年,阿里巴巴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案值均高于刑法所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最终得到刑事判决结果的却仅有33例,比例不足1%,且绝大多数嫌疑人只被判处缓刑。“乱市”必要用“重典”,而相关法律规定存在过时、过宽、模糊和难以执行的缺陷。不仅如此,深究起来更会发现,即便是现行法律法规也没有用足。在一些地方,制假售假行为反而得到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保护。地方政府似乎想拿捏好这样一个“度”:当来自上层和舆论压力大时,打击力度随之增大;风声一过,就继续与制假售假者和平共处。

这一景象我们似曾相识,遥见当年“诸侯经济”投射在网络经济上的影子。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深受压抑的经济活力喷薄而出,同时,商品、要素和资金等市场中不同程度地出现割据一方的“诸侯经济”,主要原因是彼时的干部评价机制和财政包干制使然。随着改革深化,局面有所好转,却并未得到根治,反而在电商时代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也反映出市场化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落实的现实。

如同当年治理地方保护一样,我们应通过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打破壁垒,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治理如今的“网上诸侯经济”。这一艰巨任务所涉头绪繁多,举其大者有:

——简政放权以正其位、束其手。简政放权改革已初见成效,但治理“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还需艰苦努力。只有政府职能得以转变,以“拆庙”“撤岗”消除个别官员与不法厂商勾结的温床,全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官员考核指标更加全面、科学、多元,才能转而诚心诚意地平等保护知识产权。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以减其负。当前,地方财政明显存在承担事项过多、财力不足的情况,不得不依赖土地财政、城投平台等支撑发展,保护制假售假也成为一种畸形的扩大税源的行为。《国务院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已过半年,亟待切实执行。

——推进司法改革以清其气。当前重点是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这项举措带有一定的过渡性,并不能彻底打破地方对司法的干预,即便如此,这项改革在一些地方也是“遇冷”。经济发达地区的司法机关,往往不愿切断与地方联系的脐带,在审理制假售假案件时便不得不看政府眼色行事,其间甚至有可能存在司法腐败。

当然,综合施治,营造官、产、学、研、平台、卖家、消费者多元共治的电商打假生态圈,才是治理“网上诸侯经济”的根本出路。比如,建设企业诚信档案数据交换平台,即打击侵权假冒的中央数据库,执法部门应向相关部门和单位提供“制售假货分子”名单;政府和电商平台要积极引导生产厂商走正路,帮助那些产品质量上佳的厂商打造自有品牌。最近有企业家指出,网店售假伤害实体经济。其实,电商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与其激愤指责,不如合力打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