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人物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7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潜心研发“不转向”
——轨道交通设计专家曾艳梅18载潜心研究转向架
本报记者 郑 彬
曾艳梅立志“要无悔于转向架技术自主创新”,并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
(资料图片)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曾艳梅是“全国五一巾帼奖章”获得者,她10余年专注于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设计工作,先后荣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授权专利27项、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中国南车科学技术奖2项,是轨道交通领域响当当的设计专家。

潜心钻研,沉淀人生大志

从大学毕业至今,曾艳梅在转向架领域已经钻研了18年,她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道,“刚开始参加工作时,我的主要工作是最基础的、不影响安全的零件设计,我觉得小挑战一样有乐趣”。

曾艳梅怀着立志发展中国轨道交通装备事业的梦想,脚踏实地,在全国劳模陈喜红等专家的指导下,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坚定了从事研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凭着扎实的专业功底、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她逐渐挑起了转向架重要部件、转向架系统设计重任。

根据运送乘客能力的大小,地铁车辆分为A型和B型。我国时速120千米的B型地铁车辆转向架一直由某跨国公司购买。2005年,为摆脱国外公司的限制,提高地铁车辆的国产化程度,构建系统集成能力,曾艳梅所在公司开始自主研发该型车辆及转向架项目,曾艳梅主动承担了工作量最多、难度最大的关键部件——转向架构架的研发。曾艳梅把“家”直接搬到了离办公室最近的单身公寓,除了睡觉外全泡在办公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项目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实现了中国地铁高速技术“零”的突破。

实践的磨砺让曾艳梅深信,中国装备要走出去实现高铁梦,突破国外限制,必须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她说:“中国轨道交通若要领先全球,制造是基础,智造是关键。”

瞄准国际,谱写智造华章

作为轨道交通车辆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之一,转向架技术的发展一直受到世界各国轨道交通车辆厂商的高度重视,竞争非常激烈。

在国家国际化发展战略部署下,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凭借强有力的设计研发实力,在国外市场赢得了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诸多订单。

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就是一例。在设计机车转向架总体方案时,曾艳梅和团队成员一起以国内高原电力机车为基础,针对该项目大轴重、高温、高原及沙漠运行等特殊要求,对其采取优化及适应性设计,量身设计了“耐热型”大功率电力机车转向架。目前埃塞俄比亚机车已交付使用,产品质量可靠,动力学性能优良,是非洲第一款最高时速为120千米、轴重最大为25吨的六轴机车,把埃塞俄比亚与吉布提两地的货运时间由原来的3天缩短为12个小时,对于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便利双边贸易往来具有里程碑意义。

钟情创新,打造核心团队

人才是中国智造持续发力的根本。随着公司新员工加入到转向架总体研发团队,队伍由原来的10人壮大为现在的24人,作为转向架总体设计主管的曾艳梅,始终以促进新员工迅速成长、适应轨道交通装备事业发展需要为己任。她认为,要将新员工培养出来,最关键的是让他们从事具体的项目研发,在实践中成长。

由曾艳梅主持研发的时速120千米速度级A型地铁转向架是全球首个速度等级最高的A型地铁车辆转向架,客户对车辆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该项目繁重的设计任务,她以身作则,带领团队活跃在生产第一线,不论多晚,生产一线一个电话,大家立刻赶往现场解决问题,连续工作20几个小时是常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曾艳梅还把即将搬进去住的新家当作团队头脑风暴室。

艰苦努力没有白费,他们最终在该项目的研发中取得丰硕成果,创造性地首次采用了铝合金轮盘制动、牵引电机弹性架悬等七项新技术。如今,中车提供的转向架具有簧下质量轻、安全性高以及高速下优异的动力学性能,最终打动了客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