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现代农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技推广——
新技术就是及时雨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杨永杰

春争时,夏争日。山东省正抓紧时机,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让广大农民尽享农业新科技的红利。

在素有江北“吨粮首县”之称的淄博市桓台县,一片麦苗青青的农田里,种粮大户荆茂祥正在侍弄着半埋在土里的管道。“今年有了这些宝贝,既节约又增产,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今年43岁的荆茂祥租种着2038亩土地,是桓台县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所说的“宝贝”是新安装的一套滴灌设备。据荆茂祥介绍,每到春季,浇水、施肥等春管工作都让他忙得不可开交,今年他投资1.5万元为100余亩农田安装了滴灌设备,既节省人工,还节约用水,以前三四天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十几个小时就完成了。

“滴灌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节约用肥,算下来,要节省近三分之一。”荆茂祥指着一个红色的塑料罐说。用上滴灌可实现水肥一体灌溉,将肥料溶解后一起灌溉使施肥更加精准,肥料的利用率能从10%增加到40%,并且不用重复施肥,一次灌溉就为作物加足营养。“‘减肥’后,不仅能提高粮食产量,而且节省了投入,还能大大减少土壤酸化,实现绿色种植,真是一举多得。”荆茂祥说。

桓台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锡久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制定水肥一体实施方案,待荆茂祥的农田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县种粮大户中推广滴灌技术。

德州市齐河县仁里集镇大柴村的农业科技示范户柴庆孝点开微信群,向专家请教小麦根腐病的防治办法,几分钟后便收到了回复。“有了它,等于拥有了一大批‘便携式’农技专家,能随时随地答疑解惑。”柴庆孝说。

近年来,齐河县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了农技推广网络化、标准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四化模式”。为建立起覆盖县乡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他们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1处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14处乡镇(街道)农技推广服务站。依托农村社区党政管理服务中心推动服务下沉,使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占全县农技人员的66%。在全县遴选出6600户科技示范户,实行县乡农技人员盯村包户制度,构建起“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三级服务网络。

齐河县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95家,家庭农场174家,百亩以上种粮大户207户。同时,通过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化管理,党支部先后领办农机合作社340家。他们健全了农业科技、信息、金融、保险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经营主体提供“菜单式”“一站式”服务,全县经营性服务组织已达168家,社会化服务面积突破100万亩。

3月14日晚,在聊城市高唐县梁村镇姜庄村村委会大院里,村民们在认真听取镇农技站站长韩秀丽关于盐碱地花生种植技术讲座。去年,姜庄村的盐碱地花生亩产达到了800斤。除去农药、用工等成本,较棉花种植每亩增收200元。“现在春耕的各项物资已准备齐全,就等着用新技术种田啦!”小李楼村的村民李洪木乐呵呵地说。

李洪木是科技种田致富的典型。去年,全国花生玉米宽幅间作技术观摩与研讨会的现场会,就在他的农田里召开。李洪木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只种玉米,亩产最多1200斤,现在采取“宽幅间作模式”,玉米每亩地收成在1000斤至1100斤,每亩收获花生300斤至350斤,毛收入增加了近千元。李洪木今年计划扩大种植规模,把科技的力量充分放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