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2017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樊芸代表:
看好人民的“钱袋子”
本报记者 佘惠敏

“对非税收入的费,要严格按预算法要求,不能收的一律不得征收。听说有的地方费都占到50%了。从中央到地方,到底有多少税收之外的收费项目,能不能给代表一个清单?”“社保基金总说缺口很大,我们却没法监督,能不能进行全口径预算?”……

这些犀利的问题,都出自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今年两会期间,她在上海团的全体会上一口气扔出好几个关于财政预算的“质疑”和建议。

犀利是樊芸代表的一贯特色。履职10年、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她,曾在本届任期中3次追问财政部:财政转移支付的钱去哪了?

第一问是2013年两会中,樊芸代表发言。“当时财政部的同志也在座。我提出,专项转移支付连续每年呈30%的增长,这个增长比例太高,不透明,缺乏监督。转移支付的钱到底去哪了?”

第二问是2015年年初,全国人大初审预算报告,她是9名受邀代表之一。她发现,5万亿元的转移支付中,有1.5万亿元并没有申报单位,意味着转移支付申报环节仍可能存在漏洞。樊芸代表在初审会上追问财政部负责人:“申报单位是不是以落实的项目来申报?不落实的项目有没有虚报或者报得过高?”

第三问是2015年3月,她发现提交两会审议的预算报告草案上,转移支付的1.5万亿元仍然“下落不明”。她拦住财政部的工作人员说:“预算报告过几天就要表决了,这1.5万亿元没说明去向,我们怎么表决?”

锲而不舍地追问,也确实有了效果。“几年来,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增长率减少了十几个百分点。”樊芸代表说,更重要的是制度设计的改变,预算逐渐公开,财政部跟代表们进行了更多的沟通。过去,人大代表到两会期间才能看到预算报告草案并进行审查,自2015年起,每年两会开始的两个月前,全国人大就邀请部分代表到京对预算报告草案先行初审。

樊芸代表表示,只要还担任人大代表,对财政的追问就会继续下去。因为财政是“庶政之母”,人大代表为人民看好“钱袋子”是应尽之责。

“其实我和财政部是不打不成交,共同提高。”樊芸代表说,财政部每次都认真对待代表们的质疑,派专业人士来跟她对话。代表们帮财政部找“漏洞”,财政部也主动沟通,用图表形式解释,帮助代表们看懂报告。

“人大代表理应替人民关注敏感问题,关注敏感问题一定要有力度,并用心把握好尺度。”樊芸代表总结自己的10年履职经验时说:“我会一直为人民发声,替人民尽责。”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