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两会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姚建民代表:
善用薄膜解水土难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李 哲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民从西服内侧口袋里掏出一小团类似于保鲜膜的东西,轻轻铺展在桌面上。他拿起水杯往上面倒了一些水,兜起膜的四个角,用手攥出一个由膜包着的水球。

“看,水珠是不是渗出来了?看,还有一个小水柱滋出来了。再看桌上,是不是留下了水渍?”姚建民代表兴奋地让记者观察,“这就是我研发的渗水膜。跟传统的地膜相比,它有两大优势:能节水、可降解”。

“根据我对降水量的统计,如果在干旱地区的农田覆盖1000万亩的渗水膜,一年可以利用10亿立方米的雨水,水量相当于一座大型水库。”姚建民代表说。

说完节水,再说降解。“这个渗水膜春天铺上,秋收时就开始降解,到第三年基本就完全降解了。普通地膜实现降解则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姚建民代表说。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用于地膜覆盖的农膜使用量每年是144万吨,覆盖面积2.8亿亩,但只有20%实现回收。这意味着每年有110多万吨地膜埋在耕地里。由地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成为我国土壤面源污染的几大“杀手”之一。

“不起眼的小薄膜,却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短缺和土壤‘白色污染’的两大难题。如果推广开来,将可实现不小的环保效果。”姚建民代表认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