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百姓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3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
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本报记者 姜天骄

上图 近日,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生态科技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倡导大众关注地球生态,提升环保意识。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摄

中图 第十七期江苏省古籍保护工作培训班在宜兴市图书馆举办。新华社发

下图 2月17日,上海举行公共文化产品配送集市,上海103家各级社会文化机构向市民体验团和社区文化工作人员推介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新华社记者 任 珑摄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正式实施,这部新法律将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且提升服务效能,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供更切实的保障。

今年春节,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小满和家人,度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年。正月初三,她和妈妈去了北京画院美术馆,参观两场大师级美术展。正月初四,听说改造后的南锣鼓巷重新开张,她们全家又去参观了南口附近新开的南锣民俗文化馆,小满还亲自体验了吹糖人、捏面人等传统民间技艺,从中找到了不少老北京的感觉。

回到家,她对妈妈说,这个假期过得格外充实、有意义,等开学了一定要把这两个好地方推荐给班上的同学们。

小满推荐的这两个地方都是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的范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农村群众坐在家里也可以免费收听广播、看电视。

城乡文化资源不够用

小满是幸福的,因为她生活在首都北京,这里有全国一流的文化资源。

据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和老年人是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受益者。青少年正处于文化需求旺盛期,他们向往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老年人由于出行不便,更倾向于选择社区里的“老年人活动中心”以及“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等。

作为北京市民,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平时喜欢去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场所充实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和首都博物馆则是他的最爱。

去年建党95周年,雒树刚还专门去了趟西城区李大钊故居纪念馆参观。“在家里,我会登录国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和国家数字文化网,这些网络资源既丰富又方便,我向大家强烈推荐。”雒树刚认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每天都在享受和体验着公共文化服务,有时候是自觉的,有时候可能是不自觉的。这就说明,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任重道远。

尽管北京拥有令全国人民羡慕的文化资源,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是显而易见。据统计,北京市每10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数量仅为0.1个,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准是3个。

小满的妈妈向记者坦言:“孩子大了,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在不断提高。有时候,我们想带她去国博、美术馆等看一些高水准的艺术展,可是想到停车难、排队难等问题就打退堂鼓了”。

据记者了解,北京是全国拥有博物馆数量最多的城市,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这一数字也只是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资源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仍然捉襟见肘,同时服务水平、服务内容等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首都北京的情况如此,在偏远落后的贫困地区,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能够得到满足吗?文化部部长雒树刚举了个例子:“前不久我到山西调研,在那里的两个国家级贫困县——静乐县和娄烦县,看到有三分之二的行政村都建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个乡镇都有文化站,每个区也都有图书馆、文化馆。但是,这只是把框架搭起来了,里面的内容是否充实,提供的文化服务老百姓是否喜欢,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哪些文化服务受欢迎

家住北京大兴区的刘阿姨前几天参观了一个以“邻里和谐、邻里共助、邻里共享”为主题的邻里节文化展览,她一边翻出手机里的照片一边对记者说:“远亲不如近邻啊!这个展览对我的启发很大,建议大家都去看看。”

记者了解到,这个展览是由大兴区林校路街道办事处举办的,已经连续举办了十一届社区邻里节。今年,办事处整合以往的宣传片、宣传册、网站、邻里QQ群、微信公众号等素材,利用高科技影音技术,建成邻里文化展览馆,方便居民随时参观、了解、参与各项邻里节活动,促进邻里间沟通交流,受到居民热烈欢迎。

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一项数据显示,有65.1%的被访者对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整体情况表示满意。其中,“公益活动及项目较少,不能满足需求”、“文化活动趣味性不强,缺乏吸引力”等选项几乎无人选择。

过去一年,北京市累计组织文化活动达13万场次,很多活动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良好口碑,已经形成了北京独特的文化品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由北京市文化局、首都图书馆联盟联合打造的北京市全民阅读大型公益活动“阅读之城——市民读书计划”,通过举办这个活动,不断提升北京市民的阅读素养,“城市共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调查中记者发现,群众对“现代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期待很高。今年春节期间,很多城市的文化部门广开思路,推出了一批有特色、有个性的文化活动。

上海市群艺馆以“免费拍摄全家福”这样一种特殊的服务方式,锁定老百姓的日常幸福生活。他们特邀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成员、梅陇文化馆精于人像摄影的专业人员以及一些摄影爱好者,专门到馆里为市民群众免费拍照。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把兵马俑灯彩系列中的最新创意——维他命兵马俑在馆内展出。每一尊维他命兵马俑都是文化馆的工人们利用医院废弃维他命针剂小药瓶组装的。每个小药瓶里注入不同颜色的色素,排列组合出晶莹剔透的效果。“馆内的兵马俑展布置得更像一场游戏、一场社交见面会。”朝阳区文化馆馆长徐伟介绍,在许多年轻人眼里,工作和游戏不是对立的,他希望参观者能抱着一种游玩的心态观赏兵马俑,喜欢这个“游戏”。

“下一步,要把提高服务效能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雒树刚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在“服务”二字,“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是人民,一定要以人民为中心,要转变公共文化服务中的思路,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主导,但不是政府包办,只有让群众‘点菜’,群众才能给你公共文化服务‘点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