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基层治理体系和结构不断完善,农村法治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在一些地方,“村霸”现象依然表现得比较突出,有些甚至还带有黑社会性质,他们危害农村社会稳定、侵害百姓合法权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破坏法律权威。
“村霸”和宗族恶势力为何成为基层乡村治理中的一个顽疾?笔者认为,一是农村地区政治生态环境相对较差、村民民主意识比较淡薄,家族观念、家长制等封建传统观念还有较深的土壤;另一方面,一些农村是“半熟人”社会,农民就业多元化、农村社会多元化,农民对村庄的责任与关切在弱化,疏离的共同体意识造成村民政治参与效能感弱化。此外,农村居民的法治意识不强、农村居民的职业和收入不稳定、农村集中管理方式和理念相对落后、村内事务和官员的监督不够完善、基层财务制度落实不足等,也都是导致“村霸”及宗族恶势力猖獗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打击“村霸”要同改善农村地区的政治生态环境紧密联系,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法律宣传教育,让法治观念在农村深入人心,帮助村民树立起法治信仰和理念,让人民群众树立信心,主动参与“村霸”问题治理。只有让“村霸”在农村没有立足之地,乡村治理才能走上正轨。
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基层选举制度,反思村官的任职条件,把惩处的法律法规尽快修正和完善。在重视选举的同时也要重视问责和对有问题村官的罢免,积极发挥村级监督委员会在治理“村霸”中的作用。
此外,要严厉打击“村霸”背后的保护伞。“村霸”和宗族恶势力之所以气焰嚣张,很大程度上是其背后的“保护伞”在撑腰,铲除村霸生存土壤,就要彻底拔掉其背后的“保护伞”。应把为“村霸”提供保护的公职人员纳入黑名单,并公示出来,取消其晋升资格;加强执法人员和公职人员的异地交流制度,避免保护与被保护关系的形成;建立和完善更加有效的基层举报机制,保证举报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回应和核实,保证基层举报人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