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国内高校发明专利榜单已经出炉,有人说这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也有人质疑高校专利是挂在墙上的荣誉证书。榜单背后,集中了大量创新资源的高校创新力究竟如何?“墙上的成果”落地之路还有多长?
专利强校成为创新高手
在2016国内高校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排名和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上,不乏常常上榜的“老面孔”,而且大部分排名靠前的高校,其本身在全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中也名列前茅。
中科院知识产权研究与培训中心副主任宋河发表示,像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创新实力比较强的综合性大学,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都位居前列,这反映出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基本上与高校的创新能力成正比。
宋河发认为,一些高校每年申请上千件专利,说明高校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水平在稳步提高,包括一些地方高校也非常重视知识产权创造,申请专利积极性提高。此次广西大学和苏州大学表现不凡,特别是广西大学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第一实属不易。这充分反映了我国近两年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积极成效,也说明高校在认真贯彻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值得充分肯定。
数量有余但是转化不足
“从专利申请量来看,榜单上的高校已经遥遥领先于国外知名高校,因为即便是牛津大学、哈佛大学这样的名校,每年的申请量也只有七八百件。但是我国高校产生这么多专利,实施率仍然比较低,国家知识产权局调查显示,全国高校2014年有效专利中生产产品并投放市场的比例只有1.7%,转让许可率只有2.1%,2015年一个中部省份高校1000件专利只转移出去1件。”宋河发说。
为什么高校专利转化不足?就高校自身而言,重申请、轻转化应用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北京理工大学科技评价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云告诉《经济日报》记者,高校专利申请很大程度上是由科技计划项目结题需要驱动,或是基于考核、验收、评职称所需的申请,本身量大不优,很多专利成熟度和配套性不够,技术研发与市场和产业发展需求相脱节,外部企业难以直接应用。
而一些优质专利在转化中同样存在障碍,比如高校发明人自认为专利价值高,不愿意以低价转让许可给外部的企业;高校发明人自己创业办公司,不愿意把核心关键技术专利转让许可给外部企业,导致技术交易市场中高校专利技术转让许可的效果令人担忧。
“除了高校自身的原因外,政府在运用知识产权方面缺乏积极有效的投入政策,这也影响了专利落地。”宋河发说,“如涉及知识产权转移的税收政策,大学科研机构转移出去的专利获利,以前免交营业税而且税率只有5%,而现在则要缴纳6.3%的增值税与附加税。要降低知识产权运用环节的障碍因素,国家应该考虑给予税收优惠及其他政策支持”。
提升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刘云表示,对我国而言,不同的高校应该发挥各自优势,在运用知识产权方面有所侧重。一部分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校应注重把控重大原创性的专利,尽快转让许可,提高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而其他主要从事工程和技术研发的高校,一方面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技术前沿,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优势企业的合作,通过协同研发与创新,合理分享成果和利益,实现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的顺利转化应用。
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需要尽快提升。宋河发认为,我国高校科研机构缺乏既通晓知识产权管理、又熟悉技术转移业务、还具备投资基金这3个功能的知识产权管理或技术转移管理机构。国外的高校不乏这样的机构,以牛津大学的ISIS创新公司为例,100多人的管理团队将技术、法务、投资打通,3个功能充分结合,相互支持相互约束,能转移的技术才申请专利支付成本,为促进技术转移,自身的投资资金先行投资,以此充分带动外围企业投资。正是有这样的机构支撑,国外高校专利的转让许可率基本都在50%到70%。
“我国高校应该设置类似的机构,弥补体制机制短板。”宋河发说。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曾经设立类似的技术转移办公室,负责技术转移的团队既有投资眼光,又具备法务知识,和企业谈判顺畅许多,大大促进了专利转化落地。宋河发介绍,有了该机构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2008年以来每年知识产权获得的实际收益占了中科院知识产权总收入的一半,如今该机构已发展成为上海盛知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服务更多高校和科研机构。
随着现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知识产权越来越多,宋河发认为,知识产权转化的模式也应该变化。“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基本上都有知识产权商业化投资基金,我们也应该用投资的方式处理知识产权转化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借鉴国外成熟的知识产权共享模式和专利池运营模式,加快完善国家科技计划中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支持建设和发展一批专利池运营企业,让知识产权真正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只有这样创新驱动发展才能实现。”宋河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