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心态自然要随之调整,逐渐树立起“创新自信”。我国的“创新自信”不只停留在口头,也不玩虚头巴脑,而是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有可以集中起来的13亿多人大脑中的智慧资源
最近,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关于“中国人什么都不缺,就缺信心”的说法迅速引爆网络,被频频转发。不论董明珠推进的各种新计划能否如愿,她说的这句话确实打到了痛处——我们最缺的是信心。
对必须不断加大创新力度的我国来说,最需要的也是信心。说得更准确一点,是一种叫做“创新自信”的东西。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特别是那些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先兆的前沿领域和核心技术,更是有实力的大国摩拳擦掌的必争之地。机会对每个国家都是均等的,谁能率先突围,首先考验的是心脏够不够强大、能否在遇到重重困难时依然坚信明天的美好,接下来才会是最强大脑的比拼。
但是,或许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科技发展都处于“跟踪和模仿”阶段,久而久之,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落后者”的心态,追赶起来劲头十足,要其引领则畏首畏尾。即便是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今天,这样的状况依然存在。具体表现为,对外国科学家推崇备至,国外学术界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显得举足轻重;国内则满足于“不要落后太多”,紧紧跟随就好,对有待突破的尖端课题缺乏挑战的勇气。我国要想在科技创新上取得更大突破,必须重新调整心态,以饱满的信心和积极的行动冲击世界前沿。
况且,我国的“创新自信”不只停留在口头,也不玩虚头巴脑,而是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作支撑。
我们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妙“战术”,可以上下齐动员,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形成推进创新的强大合力,实现当下相关领域科技难题的成功闯关。说到底,我国之前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攻克的,既然经过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这个法宝就必须传承下去。当然,为了让其在新形势下发挥更大威力,有些改革还是要持续推进的。比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更顺畅。
我们有可以集中起来的13亿多人大脑中的智慧资源,有助于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创新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也意味着,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让人口多、人手多转变成人才多。在这点上,我们有自信的“本钱”。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规模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正在落实的一系列举措也改变着以往创新型科技人才结构性不完善的面貌,领军人才、尖子人才不断涌现。
此外,随着经济稳健发展,“中国机遇”为世人所瞩目,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希望回国或来华工作。我国顺势而为、改革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制度的做法,又为壮大智慧资源添了彩。
当然,我们强调创新自信的重要,并不意味着要关起门来埋头苦干或撇开他人另起炉灶。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早已由竞争变成了竞合,广泛的学习交流必不可少,充分掌握世界科技发展脉搏也是必修的学分。树立“创新自信”,只是因为我国在全球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心态自然要随之调整,切莫被“不良之人”歪解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