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2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欧洲深空探索遇掣肘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陈 博

直至1975年才正式成立的欧洲航天局,早先专注于研发卫星制造与运载火箭发射项目,在载人航天与深空探索等领域起步晚于美俄。得益于雄厚的技术实力与工业底蕴,志存高远的欧洲航天业在《里斯本条约》生效后,围绕载人航天项目拟定了一系列中长期目标。近年来,欧洲航天局虽在部分既定目标上取得了突破,但政治分歧与资金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其发展计划。

此前,欧洲在航天探索事业上过分倚重美国,客观上阻碍了欧洲自主载人航天计划的发展。自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航天飞机飞行计划大幅缩减,迫使欧洲航天局不得不“自谋出路”。自那时起,欧洲航天局开始加速论证设计数个航天运输器方案。随着阿丽亚娜5型火箭的问世,欧洲载人航天计划总算有了“靠谱”的自主知识产权运输平台。

由于经费紧张,欧洲航天局近年来先后放弃了“哥伦布”太空舱计划与“海尔梅斯”航天飞机计划,先期已投入约20亿美元研发资金的“使神”航天飞机方案亦惨遭腰斩,阿丽亚娜系列火箭成为欧洲中期发展载人航天飞行的关键支柱。其中,于1997年首次成功发射阿丽亚娜5型火箭集中体现了欧洲航天体系的雄厚实力,可以将21000千克以内重量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近年来,随着欧洲航天局对深空探测项目的要求不断提升,一款载重量更大、安全系数更高、经济性能更好的火箭设计方案被提上设计日程。欧洲航天局披露的信息显示,新一代阿丽亚娜6型火箭正处于设计制造阶段,预计将在2021年至2022年进行首次发射。

太空探索蕴含着不可估量的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已日益成为新的国际竞争领域。从欧洲航天计划与项目的发布实施情况看,近年来,欧洲一是专注于高精尖领域的局部太空项目研究发展,抢占太空技术优势高地,以期达到“一招鲜,吃遍天”的效果;二是积极关注太空治理问题,希望能够及早在国际宏观层面成为未来太空秩序的主导者之一。

不过,当前的欧洲航天政策对各成员国缺乏统一性和约束性,制约了欧洲航天业进一步形成合力。时至今日,欧洲航天局仍然未能与欧盟委员会挂钩,在制定航天战略时缺少必要的政治与资金支持。一方面,当欧洲各国对航天发展计划出现分歧时,欧洲航天局往往无力独自协调。法国、德国等欧盟大国各保留有自己独立的航天发展计划,这导致它们在参与欧洲航天局框架下的项目时存有“私心”,削弱了欧洲整体的航天发展效率;另一方面,欧洲航天局主导的航天活动缺乏欧盟机构的资金支持,航天项目的高风险性质也让不少民间资金望而却步。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融资手段,不少愿景美好的欧洲航天项目常常由于资金问题中止,令人扼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