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5日,是我来杨寺地村的第485天。像往常一样,我走在村里大街上看看村里的变化,遇到村民就聊聊家常。走到秦西亮家,正碰到他在拆房,我忙走过去问什么情况,秦西亮高兴地说:“赵书记,去年你帮扶我们盖的蔬菜大棚,今年效益很好,挣了几万块钱,今年把房子翻盖一下,不让孩子住漏雨的房了!”我听后很是高兴,鼓励他要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好。
回想我刚来村里时,第一天逐户走访,到了秦西亮家,我大吃一惊。破旧的砖瓦房,房顶还有几处塌陷,家里3个孩子,大儿子一级残废生活不能自理,老二和老三都上学,整个家庭仅靠几亩地的收入支撑,生活非常拮据,整个家庭也被阴郁气氛所笼罩。
通过一天走访,我深感压力之大,村里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差一些,没想到就在我们身边还有孩子因为贫困辍学,还有家庭挤在漏雨的房子里度日,更没有想到,还有人为一日三餐发愁。当晚,我召集村委开会,把我的想法和村委作了沟通,希望可以一起为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出谋划策。部分村委也各自发表意见,有的提出发展农业项目,有的提出发展养殖项目。我激动地说:“大家的意见都很好,我会整理起来,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尽快拿出方案。咱们齐心合力,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说干就干,方案制定好后,我就召集村代表开会,不想开头就遇到当头一棒,大多数村民对扶贫项目知之甚少,甚至持怀疑态度。“你的帮扶资金能到位吗?”“你的项目赔了钱怎么办?”“你要是不懂项目技术怎么办?”你一言我一语,现场一片混乱。这时我才意识到,这次大会开得有点急,效果不好,反而给以后的工作带来更多困难。
这件事给了我深刻教训,做什么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现在的关键问题是要解决村民的思想问题。为此,我先后5次组织两委成员、致富能人外出考察学习,6次邀请农业专家到村作技术指导,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宣讲国家政策、召开动员会议、入户交流谈心,打开村民思想上的保守结、行动上的顾虑结,激发村民主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苍天不负有心人,我们的产业项目很快得到大部分村民的拥护和支持,为今后项目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合本村实际,我们发展了80亩春秋蔬菜大棚,210亩苹果树,30组光伏发电站,三个产业项目共投资160万元,帮扶122户贫困户。通过产业项目,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帮助村民脱贫致富。
今天,看到秦西亮翻盖房子那高兴劲儿,我感到十分欣慰,以前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值了!
(本报记者 马洪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