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要打治霾持久战,先要打好心理战
王 晋

新年伊始,全国多地遭遇的雾霾侵袭让人记忆深刻。由于持续时间长、污染程度重,公众的焦虑和烦躁与日俱增。各种与雾霾相关的段子、谣言甚嚣尘上,使公众心里蒙上阴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政府部门,只有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对群众焦灼“感同身受”的新闻发布才会取得正效应。肆虐的雾霾让公众对环保部门单向说空气质量改善失去了信任感。面对雾霾这样的“对手”,还需在疏导公众情绪上下功夫。前不久,环保部部长陈吉宁主持召开媒体见面会、卫计委主动发声回应热点问题、北京市代市长蔡奇与市民代表共话雾霾治理,务实的态度和扎实的数据让公众情绪得到有效纾解。

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我们最大的问题是,冬季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多少改善。跟2013年比有改善,但是跟2016年与2015年比没有改善。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些措施在冬季之前是管用的,到了冬季、进入供暖期,我们的措施还很不够。”直面问题,告诉公众真实情况,让大家了解冬季四面霾伏的现状,才能增加对相关部门的信任。

剖析问题才有解决之道。京津冀周边地区的6个省市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2%,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单位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6省市涉气排放主要产品产量基本上占全国的30%至40%。这些数据让我们看到了京津冀地区环保压力之重,看清了这一地区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在于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大量聚集,在于燃煤、燃油集中排放,在于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明白了当前治霾的方向是正确的。

治霾是场持久战,这既是发达国家治理的经验之谈,也是业内专家学者的科学研判。要打赢这场持久战,既需要临阵不乱、步步为营,更需要凝聚各方的决胜信心。在面对公众的雾霾焦虑时,打好治霾心理战显得更为重要。公众的情绪需要政府部门直面关切、正视问题、及时公开进度和数据、找到存在问题与短板、普及相关科学知识,只有这样,公众才能不恐慌、不盲从、不焦躁。政府部门的理性和科学态度是治理大气污染的定力之源,绝不能置公众感受于不顾,“顾左右而言他”甚至“报喜不报忧”。我们不能雾霾来袭就忧心忡忡、蓝天来了就治理放缓。对于治霾,无论“天帮不帮忙”,人都需加倍努力,治理大气污染的措施不能软,监督落实的手段不能松。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积累了厚实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我们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措施扎实、只争朝夕,雾霾难题就能尽早解决。在此过程中,我们应以高度的责任感,一刻也不松劲地推进节能减排、调整能源结构等治本之策,同时,做好科学防护、环保知识普及、公众情绪疏导等治标之举,不给谣言留下蔓延空间,赢得公众共同参与环境治理的理解与行动。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