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专栏寄语: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际发展环境深刻变化的新形势,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并进一步达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深刻认识和回答关乎我国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思想理论问题。经济日报《理论周刊》从即日起组织专家学者聚焦热点难点,系统回答“如何深入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规律?如何在合作共赢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如何落实新发展理念?如何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何更好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攻坚克难,推进各项改革协调配套、系统集成?如何坚持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更好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把握我国发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如何更好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问题,旨在与广大读者一道深入学习和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科学理论体系与路线方针政策的丰富内涵。敬请关注。 ——编 者
【核心提示】 理想信念的坚定,来自思想理论的坚定。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从现在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达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的科学理论体系与路线方针政策,以历史的、现实的和长远的眼光深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发展的外部挑战与内在规律,把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行动力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上。我们只有善把大势、善谋大局,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未来。
认识规律:
我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必然性
从历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从现实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需要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认识规律,从实践中探索规律。这样,才能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从历史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基础上的。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国,鸦片战争成为我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外国列强的多次大肆入侵,打乱了中国社会原有的发展进程。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救亡图存,爆发了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然而,原来附庸在封建旧体制下的大小军阀都把军队作为自己的私产,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为巩固扩大地盘和争夺政府的控制权,使国家陷入长期的分裂和动乱之中。辛亥革命后,国内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所付出的种种振兴中华的努力不断遭受失败。残酷的事实一再证明,在西方列强和国内封建势力异常强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试图走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中国革命在新的领导力量带领下,走出新的道路已成为历史必然。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是偶然的。它以改造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为己任,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为使命,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奋斗目标,历经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洗雪了百年耻辱,谱写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辉煌篇章,由此,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充满艰辛的探索历程。
从现实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经过30多年接力探索,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丰硕成果,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的严峻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防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胜利,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2010年仅位列全球第43位,到2015年已跃升至世界最具创新力经济体第25位。这是中等收入国家首次跻身于高度发达经济体创新行列。伴随国家创新能力的攀升,经济发展方式持续改善,创新主体迅速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成长,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始终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为全球经济复苏贡献了“中国速度”“中国订单”,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符合中国实际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把握规律:
立足基本国情顺应发展逻辑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前提是找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逻辑。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党中央对国内外环境和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调整,为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跨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门槛,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摆在我们面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确定了中国改革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勾画了全面建成小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前提是要认清基本国情和世情,围绕目标任务统一思想,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内在规律,找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大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根本问题。
要看到,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国内外发展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们必须直面的严峻挑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认清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没有变,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是我们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必须立足的最大实际。
还要看到,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立足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要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更要看到,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总依据,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推进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其目的就是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这是以全新的视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从实践逻辑看,中央不仅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把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而且还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体系,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并明确要求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从而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政策框架。
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和解决发展进程中层出不穷的各种矛盾。伴随国内外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特点,主要是: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新变化和新特点,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种新常态,这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如何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的增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影响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抓住最为紧要、最具决定性的五大要素,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系统化发展理念体系。五大发展理念,既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筑了未来发展图景的顶层设计,统一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之中,统一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统一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之中,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不难看出,党中央对国内外环境和形势变化作出的重大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作出的重大调整,经受了实践检验,是符合实际的,为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基础做出了重大理论和实践贡献。
遵循规律:
实现科学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运用基本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是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更好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的深刻认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思维,透辟揭示我国发展规律,洞悉国际风云变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梁八柱”。
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中央明确提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对我们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面对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的挑战,面对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机遇,我们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还要始终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严格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及时有效地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扫清障碍,夯实基础。
运用基本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是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由之路。当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趋势,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遵循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战略指引,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首先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还要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把开放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此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开辟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坦途。
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从无数经验教训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发展中的明显短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尽快弥补发展中的这块短板,已成当务之急。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呵护自然,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维护绿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银山,在共享发展的物质成果中共享发展的生态成果。这样,我们才能在发展中真正收获造福当代惠及长远的生态文明成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高,我们发展的实际成果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的差距。遵循发展的社会规律,不断增强发展的包容性,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精准的结合点,把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更多放在惠及民生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上。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打破阶层固化、利益藩篱,让每个人拥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机会,为发展夯实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根基。要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寻求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和谐稳定,不断提高发展的包容性。要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总之,我们要在深入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上来,为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再创辉煌。
(执笔:石建勋 金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