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区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津冀深化“人的协同”
本报记者 韩秉志
图为“京津冀创客联盟”某科技公司科研小组对科技产品进行技术攻关。河北省衡水市工业新区成立“京津冀创客联盟”,融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人才等要素,实现京津冀科研成果与工业新区相关产业对接。 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摄

在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中,人才一体化尤为重要。形成、拥有和保持、提升京津冀地区的人才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成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地正努力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切实加强人才合作——

河北人来北京工作,北京人和天津人去河北养老……在京津冀的地理版图上,三地居民在很多方面正在实现互联互通。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过去一年,河北省人社厅分别与北京和天津人社部门签署一系列协议,今后三地居民异地工作、就医、创业,都有望享受与本地居民相当的待遇。京津冀人才一体化顶层设计的启动,标志着三地人才一体化建设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

加快智力资源再配置

早上6点半走出位于北京的家门,8点半就来到位于天津的办公室,唐皇哉很享受这样的“双城生活”。几年前,他和几位清华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一起在天津创立了睿为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电子材料及电子材料加工设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进出口业务。得益于当地对科技企业的激励政策,公司在创立之初获得了400万元的科技扶持基金。目前,该公司产品已经销售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知名厂家和国内多家上市公司。

“政府的资金奖励以及人才引进、科技配套一系列帮扶措施,大大促进了企业和个人发展。”唐皇哉说,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他已经成功入选了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入选后,公司将会把政府奖励的资金全部用于人才的培养和后期的技术投入,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人才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三地坚持促进人才合作和流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像唐皇哉这样的高端人才,不用转移户籍和单位关系,不仅能在天津干事立业,还能享受天津的各项人才优惠政策。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每天往返京津两地的创新创业人才已经突破1000人。

长期以来,北京市通州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廊坊市三地受发展水平、产业定位、人才资源等因素影响,在人才政策和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三地的人才评价标准不统一,对区域内人才流动、发挥作用带来了一定影响。为逐步减少区域间人才流动阻碍,使人才能更充分地享受政策和服务保障,三地共同协商制定了《通武廊区域人才互认标准》,分别从京津冀和通武廊层面对存在差异的人才政策和认定标准进行梳理,明确了相应人才享受政策的最低标准,参照学历、职称等通用标准进行分层级等同化互认。一方面,标准对省市级人才开发工程和荣誉称号在三地间进行等同化互认;另一方面,对在通武廊三地入选不同人才开发工程、获得相应荣誉称号的人才,在三地间流动,参照职称或学历等通用标准给予等同化互认。

例如,部分高技能人才由于学历、职称等原因,享受政策待遇差异较大,互认标准施行后,高技能人才凭技术、能力在通武廊任意一地被认定为杰出人才的,在三地间流动,可最低参照正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后经历给予认定,享受相应人才奖励政策。

同时,为充分利用区域创新平台资源,三地共同协商编制了《通武廊区域创新平台共享共用目录》。目录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重点选录了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众创空间等创新平台,面向通武廊三地企业和人才共享共用。三地人才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以来,一批合作项目相继落地开花,通武廊品牌效应逐渐形成。

顶层设计引领人才互通

根据北京和河北签署的《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深化合作协议》,两地将从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才服务、劳动关系等4个方面进一步加强省级合作,共同推动两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加快京冀人社一体化进程。为解决流动人才的后顾之忧,北京、河北两地将互认9075家定点医疗机构。今后,在京冀两地长期驻外和退休后异地安置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都可从这9075家定点医疗机构中选择自己在异地就医的定点医院,方便异地就医。

专家指出,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是高端人才的智力创造,人才的一体化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问题。未来,应积极做好京津冀人才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在政策制定上实现无缝衔接,保证人才合理流动,形成人才服务的品牌效应。要让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上起决定性作用,让用人主体在人才进管出上有更大自主权,从而使人才在更宽松的环境实现创新创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