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各地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以及“两权”抵押贷款试点以来的情况该如何评价?目前面临哪些问题,未来如何进一步推进?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记者:您认为推进“三权”抵押贷款对于“三农”的发展有何现实意义?
叶兴庆:以前农民贷款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效抵押物少,可用的土地和农房一直不能抵押。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林权抵押贷款能让农民财产权有更多实现方式,扩大农民贷款的有效抵押物范围。
由于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没有法律层面的障碍,各地也已经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目前更受关注的是“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在国务院出台《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以前,各地就在“两权”抵押方面有不少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印发后,从多方面明确了政策要求。此次试点共涉及291个县(市、区),试点时间是到2017年底。
《指导意见》和两个《办法》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推广“两权”抵押试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范各地的一些做法,其核心是为了防范推进过程中的风险。
记者:目前进一步推进“三权”抵押贷款的关键是什么?
叶兴庆:下一步“三权”抵押贷款能否顺利推开,关键在于能不能搭起“防火墙”。
“防火墙”的意义是,让债权抵押,也就是贷款违约的概率降低,让银行有积极性去发展“三权”抵押贷款。尤其是目前,农村产权市场还不成熟,产权流转还存在很多限制,产权流转要找到合适的“接盘人”非常困难。如果没有“防火墙”,在试点初期,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将极大地挫伤金融机构发展“两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
目前,丽水和海盐等地都在搭建“防火墙”等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如农业保险、担保基金等。“防火墙”的建设需要通过发展政府支持的担保公司、利用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平台提供担保、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等措施,逐步建立符合试点地区实际的风险分担机制。同时,各地政府还需要积极创新方式方法,与金融机构一同研究完善抵押物处置办法,引入第三方担保机构为经营主体贷款提供担保,降低潜在贷款风险。
记者:下一步,备受关注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能否进一步推广至全国?还面临哪些问题?
叶兴庆:从试点地区情况看,推行“两权”抵押贷款确实遇到了一些障碍。比如普通农户拥有土地面积一般较小,能抵押的不多,所以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只有一些规模较大的农场主、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能得到更多实惠。但办理程序复杂、定价评估机制不完善、农村产权市场不成熟等问题,都影响了“两权”抵押贷款的开展。
下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也需要更多政策支持。农户贷款额度小、成本高,这就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对于金融机构发放的“三农”贷款,应当在营业税、差别化监管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
更重要的是,“两权”抵押贷款不能单兵突进,与之直接相关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法律的修订也要及时跟进。当前,土地管理法、房屋登记办法严格限定了农村房屋的转让必须是同村村民之间进行,农房处置变现难。此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也不够活跃,多数区县成立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主要用于农户土地的经营流转,而非处置交易流转。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两权”抵押向全国推广才有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