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晓芳
新近公布的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8029万亩,近期可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3307万亩,占比仅有41%。2000年至2003年,国土资源部曾实施过一次此类调查,此次调查的耕地后备资源与上一轮相比,减少了近3000万亩。
数据显示,当前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仅有940万亩,其中近5成位于新疆、黑龙江两个省区,东部11个省(市)耕地后备资源占比不足一成,每省(市)平均不足10万亩。在耕地后备资源中,多以零散分布的耕地为主,这部分占了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64.7%,集中连片的耕地后备资源仅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的35.3%。
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副司长冯文利表示,这说明经过多年开发建设,目前的耕地后备资源以破碎、零散为主,其开发利用成本较高,大规模开发利用方式已不能适用这部分后备资源。此外,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在省域内实现占补平衡越来越难。
过去一些年,不少地方在摊大饼式的城市建设中,占用了大量耕地和耕地后备资源,土地的开发程度很高。随着东部地区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导致东部优质耕地减少、西部耕地增加的现象。但广大的西部地区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可持续利用的耕地也在不断减少。
曾有研究显示,1985年至1999年间,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向西北移动28公里,生态背景质量下降2.52%。水土资源配置形势趋于恶化。而且,随着生态环境理念的推进,退耕还林以及各地自然保护区的兴建使过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耕地补给方式逐步被摒弃,大规模的环境保护建设和自然保护区规划在提高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导致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有限。
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后备资源仍以荒草地、盐碱地、内陆滩涂为主,其中荒草地占耕地后备资源64.3%,盐碱地占12.2%。冯文利表示,这些滩涂、苇地、湿地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样属于极度生态敏感区。
专家表示,由于耕地后备资源受到干旱、风蚀、水蚀、次生盐碱化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威胁,如果不能解决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现有调查得出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将变得与实际相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