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扎根南海测风云
——海南三沙市气象人的故事
本报记者 郑 彬
上图 工作人员在维护南海自动站。(资料图片)

左下图 雷达观测员正在检查设备。(资料图片)

右下图 观测员正在检修L波段二次侧风雷达。(资料图片)

提起海南省三沙市,不少人的脑海中立刻会浮现出:蔚蓝的大海,柔软的沙滩,高大的椰子树,以及姿态万千的珊瑚。而真实情况是,三沙不只是看起来那么美,还有令人痛苦的“四高”: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经常会被晒得皮肤红肿甚至起泡、脱皮。

为了祖国的气象事业,从1957年开始,一代代气象人来到这里。他们克服各种困难,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血汗和泪水,向世界传递着中国南海的气象信息。他们很平凡,却传递这一行叫做坚韧的力量;他们很普通,却诠释着一种叫做责任的担当。

托付青春的地方

当一批批年轻的大学生意气风发地要勇闯“北上广深”时,蔡杏富却作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去三沙。

2013年,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毕业后,蔡杏富选择了来珊瑚岛——这个面积仅为0.21平方公里的南海小岛。瑟瑟的海风,高盐、高压、高湿的环境让他过早地显现岁月雕刻过的痕迹——黝黑的皮肤,刻着鱼尾纹的圆眼睛,以及被经年海风吹得稀疏的头发。

作为一名地面观测人员,每天天刚蒙蒙亮,蔡杏富便开始核对数据、发送报表,节假日也不例外。由于海上交通不便,他已记不清有多少个节日没有和家人团聚了,唯有电话可以传递想念。

除了思念之苦外,海岛上的监测工作也时常面临着种种危险。其中,最让三沙气象人记忆犹新的是,2013年9月29日,强台风“蝴蝶”正面袭击珊瑚岛的场景。

林正扬作为亲历者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当时,我和另外两名同事正在岛上值班。‘蝴蝶’来临时,狂风暴雨似乎要将小岛吞没。感觉整栋楼都在震,值班室的门窗全部被吹飞,大家也被吹出门外,撞在走廊的墙上,只能爬到楼梯与地面的夹角处躲藏”。从当日14时到次日凌晨2时,狂风不止,3个人一直蜷缩在那里,不敢乱动。

林正扬说,凌晨风力稍微小些,他们3人急忙手脚并用,开辟出前往观测场的道路,并解下身上的雨衣,包裹设备送到临时值班室。为抢救原始气象资料,他们用被体温烘干的衣服擦拭仪器设备上的水分,用临时拼出的一台电脑手工发报,彻夜不眠……

“选择三沙,你们后悔吗?”记者问。

“这里很艰苦,又远离故乡,但是,总要有人坚守,谁让我们是气象人。”三沙市气象局局长助理陈长丘告诉记者,“自从建立气象站以来,60年间,气象工作在此深深扎根,气象工作者关注南海风云,时刻记录这里的细微变化……”

“每次从永兴岛下到珊瑚岛,都需要勇气。这段距离是用生命在漂泊。”蔡杏富说,即便如此,他依然热爱着自己的工作,热爱着这座小岛,并无悔于将青春托付此地的选择。

踏着父亲的足迹

“来到三沙就意味着奉献。”在讲述岛上的气象工作时,三沙市气象观测站综合气象观测员魏姗姗首先说了这样一句话。

魏姗姗是岛上为数不多的女观测员,她面庞黝黑中泛着红,透着一股朴实和干练。“我从事气象工作,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魏姗姗的父亲叫魏启强,也在三沙从事气象工作,从27岁的健壮小伙,到61岁花甲老人,他在岛礁上坚守了34年。

2008年,魏姗姗从高空探测专业毕业。带着好奇和向往,她一毕业就踏上了三沙的土地。“我在父亲成长的地方成长,走过他走过的街道,如果能在他工作过的地方与他一起护着那个小岛气象站,去感受他要做一个三沙人的梦,那多好。那里本就是他的家,去三沙,我也算是回家了……”魏姗姗告诉记者。

魏姗姗清楚地记得,在很小的时候,她就知道三沙这个地方。三沙对她来说不仅是父亲工作的地方,更是一个梦想,一个神奇的地方。没想到大学毕业后,自己也站在了这片土地上,还能与父亲一起工作,魏姗姗说:“自己圆梦了。”

踏着父亲的足迹,魏姗姗在实现理想的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2012年,魏姗姗与同事孔令杰携手走进了婚姻殿堂。第二年,他们可爱的女儿诞生了。她说,“我能够延续前辈的光辉,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是幸福的”。虽然经常和女儿分在两地,但每逢孩子放寒暑假,夫妻二人会带着孩子来到三沙永兴岛,过着短暂而美好的生活。

魏姗姗说,“如果女儿长大以后想到三沙工作,自己和丈夫都不会反对。自己走了爸爸走过的路,也不会反对女儿走妈妈爸爸走过的路”。

心系渔民的守护神

“预计‘妮妲’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将于8月1日早晨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强度逐渐增强,并将于2日白天在广东沿海登陆……请有关部门提醒在近海作业的渔船回港避风。”7月底,永兴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卢勒收到一条来自三沙市预警发布中心的台风消息。

在三沙气象局不大的院子里,安静得只能听见海风吹过椰林的沙沙声。在气象台的办公室里,每个值班预报员都聚精会神,密切关注电脑屏幕上气象云图每一刻的变化,及时通过预警信息平台、海洋短波电台、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途径,向驻岛单位和渔民提供预警信息。一旦出现恶劣天气,预报频率可能达到每小时一次。“比如出现强台风,就要寸步不离待在值班室。”工作人员介绍说。

气象工作已经从气象观测为主转到如今的预报服务。陈长丘表示,三沙市的设立给气象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产品种类、拓宽发布渠道和加大气象监测,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同时,在永兴岛及周边小岛,加强设置海上浮标站等,以加大气象预报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

以魏姗姗从事的高空观测来说,“我们每天6时30分准备观测仪器,7时15分会准时放探空气球,早晚各一次”。他们携带的探空仪适时将场面至3万米高空之间的风向、风速、气压、湿度等气象要素传回,这些都是最基础且第一手的资料。

“我们的预报范围已经可以覆盖整个南海。如果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热带气旋,我们能及时预报,在最短时间内通知海上渔民回港避风。渔民最关注海上气象,也最信赖我们。”陈长丘自豪地说。

“渔民最喜欢听天气预报了。”卢勒说,三沙永兴岛永兴社区有38户居民,共计159人,均以海洋捕捞为主业。在大海里讨生活,是充满危险的,天气预警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前,这里没有天气预报,伤亡情况很常见。可以说,每次渔民出海,家人都非常担心,吃不下睡不着,直到安全回到家中,才算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今年5月,岛上渔民还给气象局送了一面锦旗:三沙气象新,心系渔民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