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联合编制发布的中国农业经济景气指数显示,2016年一至三季度,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72058.3亿元;其中林业为2728.8亿元,牧业为21985.3亿元。从肉禽生产来看,前三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5833万吨,同比下降1.1%,降幅比二季度收窄0.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产量3690万吨,下降3.6%,降幅比二季度收窄0.3个百分点。生猪存栏43163万头,出栏47924万头,同比分别减少3.4%和3.7%,降幅比二季度分别收窄0.3个和0.7个百分点
2016年,我国畜牧业总体保持稳中求进发展态势,草原保护政策体系日趋完善,草原生态正加快恢复。
畜牧业稳中见优
“总体看,我国畜牧业目前已形成比较充足的生产能力,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发展机制,形成了稳定可控的质量安全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草原政策体系,为现代畜牧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稳”,主要是生产稳、质量稳、生态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肉类和禽蛋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居世界第三。2015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625万吨、禽蛋2999万吨、牛奶3755万吨,年均增长1.7%、1.7%、1%,肉蛋奶人均占有量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99.4%,畜产品中“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在100%,优质安全畜产品生产能力和条件进一步提升。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28亿吨,连续5年保持在10亿吨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4%,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连续3年保持20%以下,草原生态呈现稳定向好势头。
“优”,主要是产业素质优、市场竞争力优。
2015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54%,比2010年提高9个百分点;生猪规模养殖场26.7万个,增加4.7万个。产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国家级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83家,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47%;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2.4万个,占总数的24.3%。饲料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年产量10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达到32个,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行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持续提高,生猪出栏活重118公斤,比2010年增加7公斤。平均每头能繁母猪提供的仔猪数15头,比2010年提高1.3头。奶牛平均单产达到6.5吨,比2010年增加1.5吨,年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150万头。
我国畜牧业仍需要调结构、调布局、调规模。2015年,我国肉类产量比上年下降82万吨,肉类结构中猪肉产量下降至63.6%,禽肉和牛羊肉等肉类产量增加,“一猪独大”局面逐步改变,畜产品供应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规的施行,倒逼畜牧业加快布局调整优化,南方水网等地区生猪养殖逐步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畜禽养殖散户加速退出,养殖规模正持续扩大。2015年全国生猪养殖户减少500多万个,养猪户第一次降到4000万以内。奶牛养殖场(户)155万个,比2010年减少32%。
草原治理持续加力
我国草原面积近60亿亩,约占国土面积的40%。近年来,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生产、生活”和“牧区、牧业、牧民”工作大局,持续推进草原生态改善,草原保护政策体系也日趋完善。
2011年起,国家在内蒙古、新疆、西藏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份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同时,逐步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牧民增收。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资金136亿元,2012年起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黑龙江等5省的所有牧区半牧区县,资金总量也逐年增加。最近5年间,中央累计投入资金775.64亿元,实施草原禁牧面积12.33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05亿亩,牧草良种补贴面积1.2亿亩,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84万户。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新一轮草原补奖政策继续在13个牧区省区实施,并调整完善了政策措施。如提高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标准,取消原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和牧草良种补贴;加大绩效评价奖励资金投入;调整完善半农半牧区政策实施方式,并将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河北省接坝区草原面积较大的区域,构建和强化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生态安全屏障。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制定了《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指导意见(2016-2020年)》,确保政策资金及时落实到草场牧户。
近年来,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深入推进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等草原重大工程,并强化草原保护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针对性。如退牧还草工程重点治理退化严重的草原,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工程重点治理沙化草原,岩溶地区草地治理工程重点治理石漠化草地。2016年起,进一步完善了退牧还草政策,扩大了实施范围,提高了中央投资标准,黑土滩、毒害草退化草地治理纳入工程实施范围。
2014年,经国务院同意,历经10余年的退耕还林工程更名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退耕还草首次被正式提出。2014年至2016年,退耕还草任务逐年增加,从占退耕还林还草总任务的3.4%达到11.6%,2016年起退耕还草补助标准也从800元/亩增至1000元/亩。2016年推动启动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工程,中央投入基本建设资金3.6亿元,在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先行治理225万亩已垦撂荒草原。牧草良种体系建设已纳入全国现代种业工程规划,加快推进我国草种产业提质增效。
2016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为54.6%,比“十二五”初期增加3.6个百分点。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39吨,同比增加1.03%,连续7年稳定在10亿吨的水平,草原生态总体向好。草原补奖政策平均每年有139.3亿元资金直补到牧户,牧民年人均政策性收入近700元,占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超10%,已成为牧民转移性收入的主要来源。
转型升级亟待突破
随着畜牧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加快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畜产品消费增速放缓使畜产品供需结构矛盾更为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对传统养殖方式形成了巨大挑战,廉价畜产品进口冲击对提升国内畜产品竞争力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安全关注度提高使饲料和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面临更大压力。
于康震坦言,新阶段新形势,迫切需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以创新获得新动能,以协调营造新环境,以绿色拓展新空间,以开放求得新发展,以共享赢得新支持,坚持不懈推进现代畜牧业建设。他认为着力点有5个方面:规模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粮改饲、奶业振兴、草原生态恢复。
发展规模养殖引领方式转变。据了解,农业部已发布了“十三五”期间生猪和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稳定生猪生产,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继续实施畜禽标准化养殖、良种补贴和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开展财政促进金融支持畜牧业试点。目前,已新创建了500家标准化示范场,支持河北、西藏等8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52个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改扩建。
抓好粪便综合利用促进绿色发展。目前,农业部已在湖北松滋市和湖南岳阳县、津市市、赫山区开展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工作,整县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总结推广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典型模式,在河北等10个省区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整县推进畜禽粪便有效储存、收运、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发展。
实施粮改饲带动种养结合。在我国地图上,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太行山沿线区及西南石漠化区,呈现由东北向华北—西南—西北镰刀弯状分布。这里常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如今,这里不少农田已改种上优质苜蓿。近几年玉米价格持续下行,为保障农民种植收益,农业部将粮改饲试点范围扩大到“镰刀弯”和黄淮海17个省区的121个试点县,引导农牧民改种优质饲草料677.9万亩。粮改饲是我国畜牧业努力实现转型升级的一大举措。
围绕提质增效推动奶业振兴。坚持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50万亩,支持656个奶牛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在9个主产省17个奶牛养殖大县开展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切实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和复原乳管控,促进奶业生产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强化保护建设加快草原生态恢复。每年中央财政安排草原补奖政策资金187.6亿元,比“十二五”年均增加18.1亿元,提高了补奖标准,进一步扩大实施范围,持续推进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农业部还组织开展现代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引导各地加快发展现代草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