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本报记者 乔金亮 瞿长福

初冬,贵州省施秉县山地高效水果园,猕猴桃藤蔓翠绿。60多岁的果农曾垂奎刚撒过绿肥种子,又马上开镰割垦。“土质蓬松,才能让蚯蚓旺长,再配合一年两季绿肥法,每亩能省成本180元。”曾垂奎说,若按以前的老方法,易引起土壤板结,还会使作物品质下降,如今试用了新技术,种出的瓜果又大又甜。

今年,全国有200个县像这样开展了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化肥施用总量稳中趋降。从南国水乡到北疆牧场,从东部沿海到西域高原,农业的发展理念创新、经营体系创新、产业支撑创新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理念和技术装备,勾画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

发展理念创新,解决“发展什么样的农业”。今年6月,第二代马铃薯馒头在北京多家超市上市销售。截至11月底,4家试点企业共销售各类马铃薯主食1980万斤。中国农科院已开发6大系列、近300种马铃薯主食产品,越来越多的马铃薯主食端上了百姓餐桌。

马铃薯主食化是大农业观的生动体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引导下,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大农业观引领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为农业发展拓展更大空间。农业的发展将不仅限于做耕地文章,还将“上山下海”、面向整个国土。

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必须树立绿色增产、结构优化、提质增效的发展新理念。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要加快“三个转变”,从注重数量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从注重粮食生产为主,向粮经饲统筹和大农业转变,实现农林牧渔结合;从注重农业种养为主,向种养加全过程全要素转变,协同促进粮食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

经营体系创新,解决“谁来从事农业”问题。在四川邛崃市九龙村,全村3000亩地流转给了3个规模经营户。黄光伦就是其中之一,他跟村民约定每亩租金600斤稻谷。今年他的经营情况挺好,除了经营性收入,还能获得每亩400元的规模经营补贴。在河南省商水县有个“土地保姆”天华种植合作社,专门替农户代耕代种。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说,每亩地收费660元,提供一年两季粮食生产的一条龙服务,农民坐等收好的粮食送上门。

随着农村承包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等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方法快速发展,以家庭农场、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为代表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全国各地涌现。实践中,既有通过经营权流转形成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也有通过经营权共享形成服务集中型规模经营等多种形式。在新型经营主体的引领下,带动了更多农户参与现代农业。在青壮年大量外出、留守人员又不愿意完全放弃经营权的地区,通过土地股份合作、托管半托管等,以社会化服务带动承包农户和服务主体共享经营权的规模经营形式,前景广阔。

产业支撑创新,解决“用什么来建设农业”问题。用现代装备技术武装农业,提升农业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是农业支撑的传统核心。当前,农田有效灌溉率超过52%,一半以上的农田可实现旱涝保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6%,“靠天吃饭”得到部分改变;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粮食用种全部实现了更新换代;农业机械化水平达65%。

构建产业支撑新动能,需要破除科研与经济“两张皮”。“以前做育种,都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科研人员很少共享种质资源,只有零散的交换。现在搞育种的拔尖人才都集中到一起,针对全行业的共性问题协同攻关,劲儿往一处使。”提及科研创新,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游艾青很有感触。

针对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分工不科学等问题,农业部等部门牵头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打破部门、学科、区域界限,在精选共享资源、完善支撑服务功能、健全共享机制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联盟通过定向研发、股份合作、购买专利、技术支持等科企合作方式,解决了行业不少重大科技问题。

农业不仅包括农产品生产,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流通以及休闲农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是要跳出狭义农业,还原农业的全部功能。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分析,以往大量农产品没有考虑到加工转化,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实现不充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扭转了农业单纯依靠拼投入的做法,扭转了农业单纯作为第一产业的观念,把各个环节紧密关联,将最大程度补足农业的“短板”。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回望中华大地上的农田、牧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布阵已完成,农业升级这盘大棋越来越精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