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建莆田广泛开展农村垃圾治理行动——
乡村靓 百姓乐
本报记者 林火灿 石 伟
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涧口村一角。
莆田市仙游县钟山镇郎桥村的一个名贵花卉项目。

林剑冰摄

“脏、乱、差”是农村环境给不少人留下的“刻板印象”。有人甚至调侃农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

最近,记者来到福建省莆田市采访,在这里,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垃圾治理行动正在开展,在各界的广泛参与下,美丽乡村的新画卷徐徐展开。

村容村貌“大变样”

记者来到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江口镇东大村,只见进村的道路全面硬化,平整的水泥路面很难看到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道路两旁的树木郁郁葱葱。

保洁员陈珍富骑着清洁车在村子里巡查。这位68岁的老人已在村里干了两年保洁员,每天需要在村里来回巡查两三次。陈珍富老人说,现在村民们爱护环境卫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都在提高,乱扔垃圾的现象大大减少,垃圾清扫任务轻松了很多。

东大村党支部书记康宗龙告诉记者,东大村四周环山,中间流淌着蒜溪之水,是莆田市民周末旅游的好去处。近年来,尽管村里也在呼吁广大村民自觉维护公共卫生,但村民们并没有真正把心拧在一起,“等等看”“看着办”的心理占据了上风。

今年10月份,莆田市召开全市共建美丽乡村工作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把共建美丽乡村作为重要抓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高文明程度。

按照莆田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莆田市各县区、管委会印发了一系列实施意见、考评办法,建立“户分类、村居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机制,并形成农村卫生监督的长效自治机制,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场乡村垃圾清理整治战役。

“通过建立机制,我们不断强化全市各级都是‘主战场’的大局意识、相关单位都是‘主力军’的责任意识、全体市民都是‘主人翁’的参与意识,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处理专业化、运作模式市场化和专项治理常态化,全程规范突出抓分类、抓收集、抓运输,真正做到端对端的垃圾处理,大大提高了效率。”莆田市委书记林宝金说。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东大村上门入户宣传,提高村民认识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约束村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制,全面实行垃圾袋装。

康宗龙介绍,通过一系列努力,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改变,一些恶习、陋习也得到了遏制。

在东大村的东源桥头,康宗龙告诉记者,两个月前,这座小桥下垃圾成堆,蚊蝇丛生,路过的行人和周边村民叫苦不迭。经过集中整治,这里再也没有出现过村民乱倒垃圾的现象,全村环境卫生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增强主人翁意识

根据莆田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市各乡镇必须聘请环卫工人,对主次干道实行不低于12小时的保洁;村庄每500人至少配备一名保洁员,做到垃圾定时清运。同时要配备农村环卫设施设备,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这意味着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设备投入,配套垃圾收集设施、配建垃圾压缩转运站、配备垃圾转运车辆,是做好共建美丽乡村工作的前提条件。”林宝金说。

在筹措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过程中,莆田市建立了公共财政与个人统筹投入相结合的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具体而言,就是以行政村为单位,2016年4季度,村(居)委会通过制定村规民约或“一事一议”动员村民每户缴纳垃圾处理费15至30元;自2017年起,动员每户缴纳垃圾处理费60至120元。

各村按规定足额收缴垃圾处理费后,市县财政予以奖励,列入财政预算。奖励资金主要用于补充保洁员工资、污水处理设施维护和运行经费补贴等。

这一公共财政与个人统筹投入相结合的资金筹措机制,意味着村民们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掏腰包,这会影响村民们的积极性吗?

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东大村黄大妹老人家中。说起村里的垃圾治理,黄大妹竖起大拇指,认为“这是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大好事”。

黄大妹告诉记者,村里按30元/户收取垃圾清运费,这笔钱花得很值得,村里的卫生面貌大为改观。

“明年每户就得交120元了。”记者说。黄大妹表示,虽然费用一下子多了90元,但还是能接受的。“这关系到每个村民的生活质量,每人掏一点,政府也补贴一点,家家户户都能从中受益。”

“乡村垃圾治理,光靠政府或者老百姓都行不通。公共财政和老百姓各掏一点,有利于让群众更有参与感、更有责任意识。”莆田市北岸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卢国平告诉记者,为了让老百姓缴纳的卫生处理费得到更好的监管,开发区要求收缴责任人不得接受代缴且必须开具统一发票,提高群众自觉缴纳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乡村旅游路更宽

要让美丽乡村建设不成为“一阵风”,不仅要让群众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还要让美丽乡村释放出更多魅力,给群众带来更多实惠,实现“生态美”和“百姓富”的双赢。

“在让老百姓的家园变得更美丽的同时,我们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努力搭建‘绿水青山’通往‘金山银山’的桥梁,变美丽环境为美好生活,促进农家休闲旅游业的全面提升发展。”林宝金说。

目前,莆田市把历史文化村落、特色建筑、莆仙民宿等作为农家乐发展的重点区域,将农家乐设施改善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做出让游客叫好的品牌。

记者了解到,依托农家乐旅游,莆田市已经打造出一条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的特色产业链,引进了花卉和苗木种植,打破了原有的农业格局,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提高了农业的利润空间,也帮助农民创收致富。

城厢区提出,将因村制宜、因地制宜,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通过打造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森林旅游、沿海休闲型村庄等,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在北岸开发区,利山后郭自然村正在通过开发生态休闲农业,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形成集“吃、住、行、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值增效;蒋山村修建海边亲水台、木栈道、景观凉台、垂钓平台等公共休闲娱乐设施,方便村民步行锻炼、旅游休闲;忠门镇琼山村积极打造生态果园,通过果蔬采摘发展绿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涵江区江口镇正在谋划以蒜溪旅游发展为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特色餐饮、民俗、休闲农业、文体娱乐等旅游配套项目,促进农民增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