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周末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猴王代演新传奇
□ 梁归智

秉持文化精品意识,瞄准艺术与票房双赢目标,影视作品正在持续演义又一代新的西游魅力大神话

四大名著中,讲普及度和影响力,应该推《西游记》居第一位。明朝中叶以来迄今,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西游记》都是童年少年时期最亲密的成长伴侣。

《西游记》是谁写的?这还用问吗?当然是明代淮安县的大才子吴承恩了!其实不然。吴承恩写《西游记》,是胡适和鲁迅给出的答案。流传下来的明代、清代的所有刻本、抄本《西游记》,上面都没有吴承恩的姓名,只有编辑刻印人和评点人的名号。胡适和鲁迅的根据是明代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中吴承恩名下著作名录中有“西游记”一条,但现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吴承恩写的“西游记”可能就是一篇游记散文,和小说《西游记》没有一点关系。

文本和作者考证,留给学者专家们去讨论。咱们一般读者,还是关注一下小说的阅读接受历史更有意思。早期的《西游记》阅读接受史痕迹,是明清时期陈元之、李贽、汪象旭、陈士斌、张书绅、刘一明等这些文人用“评点”的方式写下他们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接受角度,当然离不开他们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氛围,就是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概括的:“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文词甚繁。”

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中提出了“游戏说”,认为《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

1949年到1979年,“农民起义的象征”“造反英雄的传奇”“歌颂中国人民克服困难的勇气”等说法递嬗演变。动画片“大闹天宫”娱乐又鼓舞了几代少年儿童的心灵。

改革开放以来,小众的学术研究和大众的影视改编等齐头并进。杨洁导演、六小龄童饰演孙悟空的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取得空前成功。“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唱出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英勇奋斗、大智大勇的意气心声。

其他一些影视改编,比如“春光灿烂猪八戒”等,则反映了市场化时代的多元文化影响。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各地区的西游记文化主题公园、孙悟空文化主题游乐场等层出不穷,网民们在博客、微博、微信群中对《西游记》发表各种议论,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影视改编重在时代的新创造、新发挥,是否符合《西游记》原意其实已经无足轻重。学术研究,则是另外一番天地。吴圣昔、张锦池等研究者持续接力,为《西游记》学术研究竭尽绵薄。央视“百家讲坛”播出韩田鹿讲《西游记》,虽然还有某些并不到位的说解,但对理解《西游记》原本的思想内涵还是比过去前进了不少。

最新的动态,则是小众研究与大众接受的进一步接近、融会,逐渐浑然一体。如中华书局2014年出版李天飞校注本《西游记》,以及其微信公众号2016年讲《西游记》一百讲,把《西游记》的文献考证这种艰深的学术课题与生动活泼的大众接受巧妙衔接,取得了传统《西游记》研究论文论著形式所难以达到的效果。郑保瑞导演的电影《西游记》系列“大闹天宫”(2015)、“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16)等横空出世,秉持文化精品意识,瞄准艺术与票房双赢目标,正在持续演义又一代新的西游魅力大神话。正是:西游魔力超千古,猴王代演新传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