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民生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上“漂”来就业路
本报记者 夏先清 通讯员 迟 驰

12月9日一大早,河南省沈丘县洪山镇孙小桥村,和着冬日暖阳,村民李琴吃完早饭,收拾停当,锁好院门,步行到村头的塑胶制品公司上班。300米的距离,她走了3分钟。

到了工厂,点名完毕,车间主管伸手按响了开工的铃声,李琴和工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能当上工人上班领工资,两个多月前,俺想都不敢想呢!”她一边忙着手中的活儿,一边对记者说。

李琴今年还不到50岁,一儿一女在安徽上大学,老公一个人在外打小工挣钱养家,还有年迈的公婆,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是村里挂了名的贫困户。

“就这,当初让她来上班,还打退堂鼓呢!”村支书王凤印是李琴家的帮扶干部,他曾多次动员李琴到工厂上班,可李琴却担心自己没有文化又没有技术,干不了工厂里的活儿。

孙小桥村所在的塑胶制品公司,是在外创业成功村民孙明返乡创办的,主要制造水上娱乐塑料玩具,订单生产,出口到欧美和日本、印度等地区和国家。

“贫困户年龄偏大,有实际困难,是技术培训的重点。”精明干练的老板孙明说,厂里150名工人,孙小桥村和周围村贫困户有40多人,人数超过30%,经过重点技术培训,都能上岗操作。

“干了两个多月,天天弄出来这些小玩意儿,心里挺乐呵的。”李琴当上了工人,慢慢喜欢上了这个工作。水上娱乐塑料玩具,订单品种有1000多个,每个单品工序多的有80多个,少的也有40多个,流水线生产,李琴负责半成品拆装、成品打包,很适合她这个年龄段。

“头一个月,俺就挣了2300元工资。”提起第一次领工资,李琴记忆犹新。“开始孩子们都不信,在这么偏远的农村,怎么可能有工厂可以上班?”

“丁零零……”时针指向中午11点,李琴放下手中的活儿,和工人们一起离开车间去吃午饭。“年前订单多,生产工期短,只能加班加点,工人们集中就餐,好赶工期。”孙明说,“工人工资结算是按件计酬,多劳多得”。

趁着午休时间,李琴和几位工友拿着充气管,把自己制作的鳄鱼、海豚、小船、小鸭子等塑胶玩具充满气,让工友制作成视频,发给远方的女儿、儿子欣赏。“妞啊,看妈在这里上班,可高兴啦!”早已愁容换笑颜的李琴,那个高兴劲儿,甭提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