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中国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洁丽雅·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倾情帮扶少数民族员工
“我们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本报记者 马呈忠
各族员工在协力生产毛巾。本报记者 马呈忠摄

“用世界上最好的棉花做世界上最好的产品”。走进位于新疆阿拉尔市的洁丽雅·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这幅标语格外显眼。从浙江沿海到新疆内陆,将阿拉尔长绒棉加工成合格毛巾的过程中,公司也探索出一条民族团结之路。做享誉世界的好产品、营造各族员工温暖的家,是这家企业的不懈追求。

少数民族员工占六成

洁丽雅计划在阿拉尔总投资27亿元,规划建设年产2万吨中高档毛巾以及毛巾特种用纱、倍捻、染整的全产业链生产线,可带来8000至10000个就业岗位。

投产之初,用工需求量大,经过多次尝试,洁丽雅集团董事局主席石昌佳明确提出:“要大量使用好少数民族员工,这是企业融入当地、实现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在整理车间,来自乌恰县的牙生江·塔里甫正在仔细查看每条毛巾的缝边质量。牙生江一家5口,年收入不到2万元。去年10月,得知洁丽雅公司招收少数民族工人,牙生江放下农具,来到公司应聘,经过培训成了一名横断工。

“在公司挺好的,媳妇也过来了。”牙生江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现在,夫妻俩每月纯收入8000多元。牙生江已经把购买汽车提上日程,还计划明年将3岁的女儿接到厂区上幼儿园。

为拓宽招工渠道,吸纳更多少数民族员工,公司与当地政府签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还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开设了洁丽雅少数民族纺织班和少数民族骨干员工技能培训班;并与西安工程大学签订了长期委培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协议。此外,公司还出资500万元,设立“洁丽雅少数民族青年就业促进基金”,建立高素质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库。

目前,公司已招收来自南疆的员工3026人。其中,少数民族员工为1891人,少数民族用工比例达62.3%。

提升少数民族员工技能

“公司决定将60%以上岗位提供给少数民族群众。这就要求我们须培养出一批少数民族骨干,让骨干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公司总经理夏敬永认为,立足当地人力资源,才能快速建起一支稳定、高效的管理队伍。

投产之初,公司挑选了50多名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少数民族员工赴浙江培训,并挑选优秀的师傅,一对一传授技能。如今,这些员工已成为一期项目投产运行的骨干。

“来到洁丽雅上班后,觉得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了。”说着一口流利汉语的卡马里江·库尔班江是最初一批培养起来的少数民族骨干。他从基础岗位一步步做起,因表现出色走上基层管理岗位。他告诉记者:“我们是一家人,关系很融洽,经常聚餐,各种节日都一起过。”如今,成为车间班长的卡马里江对管理颇有心得,经常与大家分享成长经验。

在洁丽雅,像卡马里江这样的少数民族基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已占到公司员工的三分之一以上。

“大部分少数民族员工来自周围农牧场,劳动技能欠缺,要成为娴熟的产业工人,需要一个过程。”夏敬永说。他和同事精心编写了《洁丽雅少数民族员工就业培训教材》和系列员工入职双语培训手册,内容包括:基本法律法规、行业基本术语、企业规章制度等。这些自编教材已累计印刷2万多册,令少数民族员工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主动帮扶解难题

“儿子的眼睛治好了,妹妹上大学的生活费也有着落了,感谢公司的帮助!”12月7日,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提花车间员工再娜辅•艾合买提含泪告诉记者。

34岁的再娜辅家住阿拉尔市托喀依乡,离异后带着患眼疾的儿子生活。因家庭困难,儿子的治疗一拖再拖。

2015年3月,再娜辅进入提花车间做挡车工,既要赡养父母,还要资助在上海上大学的妹妹,生活压力很大。幸运的是,在公司的帮扶活动中,再娜辅成为集团董事局主席石昌佳的帮扶对象。石昌佳不但帮她解决了儿子治疗眼疾的费用4万多元,还决定资助其妹妹4年的大学生活费,每年一万元。逢年过节,他们都会互发短信问候。“我现在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了动力。”再娜辅说。

“公司开展的帮扶工作,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帮扶,而是深入少数民族员工家里,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这是我们开展帮扶工作的目的。”夏敬永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公司已结对帮扶1201名少数民族员工,覆盖面积达到63.5%。

为鼓励员工长期就业,公司制定了夫妻员工在公司工作满10年、单身员工工作满20年,赠送一套产权房的奖励政策。还投资5000余万元,在厂区内建成5000多平方米的清真食堂和8700平方米的室内员工活动中心,托儿所、医务室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我们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企业就是我们的家。”各族员工这样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