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6年11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长沙打造成全国“智造”中心
——访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忠阳 刘 麟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长沙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积极探索,成为排头兵,展现出不少新亮点。其原因是什么?下一步有哪些新举措?记者在中国制造2025调研行中,就此专访了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

记者:在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长沙制造业发生了哪些变化?

易炼红:变化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动能强化。长沙的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兴产业加快崛起。2015年,长沙规模工业总产值增长10.6%,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0.7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保持了高速增长,增速分别达到10.7%和16.7%;生物医药产业增速达到18.3%;新能源、新材料、移动互联网等战略性产业蓬勃发展,“多点支撑”格局初步形成。二是企业增效。我们的“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8年底长沙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企业、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从正在试点的企业来看,效果是明显的。比如威胜集团通过安装机器人生产线,5台机器人相当于20名工人作业,整体生产效率比以前也提高了45%。华曙高科研制出3D义齿打印机,6小时可个性化生产义齿基胚150颗。三是园区提质。在智能制造的推动下,长沙的园区经济不断做大做强。2015年,“五区九园”共有1161家规模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45.6%;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前100强中,园区企业有90家;园区项目建设发展较快,亿元以上企业已达741家,占全市的53.2%;引进的世界500强企业和投资50亿元以上重特大项目均落户园区。

记者:能否总结一下主要经验?

易炼红:我们围绕智能制造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一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成立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发布长沙智能制造“工业云”平台,打造了30多家“众创空间”,并在新材料、增材制造、机器人等领域建成一批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以集成创新、协同创新为智能制造提供共享平台。二是以政策体系为支撑。着力构建1+X的政策体系,助推智能制造发力。“1”就是《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X”包括《工业园区转型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全方位、多层面强化智能制造的政策保障。三是以制造企业为主体。我们在力推三一重工、华曙高科、威胜集团等企业成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的同时,在中联重科、长沙卷烟厂等230家企业启动市一级的智能制造试点,让不少企业尝到了智能制造“甜头”。

记者:在提倡创新和强调智能制造过程中,长沙市政府针对企业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还提供了哪些便利?

易炼红:针对企业的特点和个性化需求,长沙做了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协同创新上提供个性化服务。以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为抓手,着力解决协同创新问题,打造“中国制造2025”长沙模式。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将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的优势,为全市制造企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引进、培养人才和核心团队服务,引领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在信息共享上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建设长沙智能制造工业云、产业发展指数体系等共性平台,形成大数据库,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供政务服务,让企业“对号入座”、“各取所需”。三是在企业试点上提供个性化服务。选择符合智能制造方向的标杆企业项目进行试点,一个企业一套方案,一个企业一种模式,按需定制。

记者:下一步有何打算?

易炼红: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中,长沙的定位就是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中心,通过加快建设智能制造强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到2021年工业总产值实现2万亿元。路径是两条,即促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推进产学研结合、技术与资本结合。发力点是3个方面:一是提升园区承载力,把14个国家级、省级园区提质为产城融合的现代城市经济综合体,构建布局更加合理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提升产业竞争力,推动新材料、食品、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产业实现倍增,培育智能家电、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移动互联网等新的“千亿级”产业,发展北斗导航、机器人、3D打印等未来产业,实现“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升级。三是提升项目支撑力,瞄准世界500强、全国100强,密集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的工业项目,发挥智能制造的引领作用。我们相信,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引领下,长沙的智能制造一定会成为“大国脊梁”,大步走向世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