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惠敏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18日顺利降落,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安然回家。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此次任务取得了哪些成果和经验?未来中国的航天事业又将走向何方?1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举办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关情况发布会。
取得四大收获
“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为空间实验室阶段的载人飞行任务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将有力助推中国迈入空间站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发布会上盛赞这次任务“准备充分,实施顺利,收获丰盛”。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任务飞行轨道高、试验项目多、飞行时间长,任务的顺利实施,对工程后续发展,特别是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具有四大重要作用。
一是规律的认识把握。这次飞行任务使我们对载人航天中长期太空飞行的相关生命保障、组合体的运行管理、较大规模空间应用实验的组织实施,以及在轨操作、维修建造等重要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后续我国空间站的研制建设和运营管理非常重要。
二是技术的突破掌握。这次飞行任务不仅进一步考核了火箭、飞船、发射场、测控通信等相关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的协调性、匹配性,而且验证了有关技术改进措施的有效性,特别是验证了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载人飞船返回等关键技术,这些都进一步打牢了空间站建造运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三是队伍的培养锻炼。这次飞行任务不仅锻炼了航天员执行任务的能力,增强了航天员队伍的自信心,同时也锻炼了工程全线连续高密度执行任务的能力,以及组织实施中长期飞行任务的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是应用效益的实现。通过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取得了比较丰富的试验数据,获得了符合预期的应用成果,载人航天的综合应用效益更加显著。
王兆耀透露,2017年,我国将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实施推进剂补加试验,全面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尔后,我国将转入空间站建造运营。
航天员表现出色
本次任务是我国航天员首次突破30天在轨驻留,对整个航天系统挑战巨大。为此,我们采取了很多驻留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在实践中表现如何呢?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高兴地说:“从实际情况看,成效非常显著。这表明我国已基本具备长期载人航天飞行驻留保障的技术。”
黄伟芬说,在长达33天的整个飞行任务期间,航天员在轨状态非常好。“他们吃得好,睡得也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也很愉快,根据统计的结果,他们进食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
太空中还能胃口大开?
原来,这次不仅给航天员提供了百余种航天食品,对食品的感官接受性作了较大改进和提高,还充分考虑了航天员个人需求,选择他们喜爱的航天食品——比如景海鹏是山西人,给他配了山西陈醋;陈冬是河南人,给他配了他喜欢的面条。
此次任务验证了长期驻留保障的一些关键技术和新技术。
比如“太空跑步机”。跑台束缚系统是未来空间站长期飞行的关键锻炼设备。这次任务中,航天员首次在轨实现了跑步锻炼,验证了束缚系统的性能,以及未来空间站航天员在轨跑步方案。
再如天地远程医疗系统、超声医学影像技术在空间站长期飞行的应用,这些解决未来长期飞行中航天员看病问题的关键技术,也都获得验证。
本次任务,航天员的出色表现获得了大家一致称赞。“景海鹏和陈冬表现非常出色,顺利完成了各项试验验证任务。航天员的出色表现也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的科学有效,进一步增强了我国航天员队伍的整体实力。”黄伟芬说。
黄伟芬还透露,目前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已基本完成总体方案,计划在2017年启动。为满足空间站任务需要,选拔范围会扩大,不仅要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出航天驾驶员,也要从航空航天相关技术的专业领域中选出工程技术人员,来担当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职责。
太空实验取得初步成果
9月15日发射的天宫二号是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此次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任务中安排的空间科学实验等应用任务,是历次载人航天任务里最多的。这些应用任务进展如何?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高铭透露:“目前各个有效载荷和在轨支持设备工作正常,性能稳定,状态良好,获取了较为丰富的科学实验数据和应用数据,取得了初步的应用成果。”
天宫二号上有世界上第一台在空间运行的冷原子钟。任务目标是开展冷原子物理的基础研究,并实现频率日稳定度达到10的-16次方量级国际领先水平,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目前我们已经得到了1.7乘以10的-15次方频率稳定度,后续将通过参数调整实现预定目标。
天宫二号上还开展了一个中欧合作的伽玛暴偏振探测项目,这台探测设备的探测效率比国际同类仪器高几十倍,有望在揭示伽玛暴的本质、宇宙的起源、演化研究中获得重大成果。目前它已经观测到了伽玛暴、太阳X射线暴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脉冲信号。
在地球科学观测和应用方面,天宫二号上安排了多角度、宽波段成像光谱议,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等成像设备,可对陆地、海洋和大气观测及遥感应用,这些设备关键器件和部件都是自主研发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它们具有很高应用价值,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目前已获取大量的观测数据和高质量图像。
……
现在,航天员返回了,太空实验并没有结束,如果你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官方网站上持续关注其进展哦!
明确未来发展方向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具备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我们掌握了一系列载人航天基本技术,建成了完整配套的载人航天技术体系,展示了中国力量,凝聚了中国精神,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
随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稳步推进,到2022年前后,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将全部实现。未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还将朝什么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我想,这就是我们谋划中国载人航天后续发展的根本遵循。”王兆耀表示,“更大,就是要加快发展,缩短差距,早日建成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更远,就是要从近地轨道迈向地月空间,走入深空,为人类探索宇宙作出更大贡献”。
他表示,谋划论证中国载人航天的后续发展,一是将遵循科学规律,考虑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大趋势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二是将把后续载人航天规划和提升中国载人航天核心能力水平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载人航天创新发展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
王兆耀透露,对于大家关心的中国载人登月规划,“我们正在多方案比较,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载人月球探测路线,将来有了新的论证成果将及时公布”。